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一、选题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1页
        (二)现实意义第11页
    二、研究成果述评第11-15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11-12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必要性第12-13页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途径第13-14页
        (四)研究述评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5-18页
        (一)研究思路第15-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页
        (三)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话语体系转换第18-34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第18-20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18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第18-20页
    二、话语体系转换的相关概念第20-24页
        (一)话语和话语体系第20-22页
        (二)话语体系转换与特征第22-24页
    三、话语体系转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意义第24-27页
        (一)实现话语体系转换能畅通信息传播第25页
        (二)实现话语体系转换能重塑传播者形象第25-26页
        (三)实现话语体系转换能影响接受者态度第26-27页
        (四)实现话语体系转换能激发接受者行为第27页
    四、话语体系转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实践第27-34页
        (一)毛泽东创立的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第27-30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第30-32页
        (三)新时期习近平的语言艺术第32-34页
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话语体系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34-50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第34-38页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第34-36页
        (二)课堂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三)教材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必要性第38-44页
        (一)适应全球化话语语境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9-40页
        (二)解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部矛盾的迫切需求第40-41页
        (三)应对信息化时代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抓手第41-43页
        (四)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第43-44页
    三、话语体系转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可行性第44-50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44-46页
        (二)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第46-47页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第47-49页
        (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基础和情感第49-50页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创新第50-68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原则第50-52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第50-51页
        (二)正确对待历史上的话语体系第51页
        (三)科学把握话语转换的界限第51-52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维度第52-59页
        (一)转换的对象维度第52-54页
        (二)转换的话语维度第54-56页
        (三)转换的语境维度第56-59页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路径第59-68页
        (一)传播体系的转换第59-63页
        (二)文化形态的转换第63-65页
        (三)价值体系的转换第65-66页
        (四)教学方式的转换第66-68页
第五章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后记第73-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研究
下一篇:论认定财产无主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