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犯罪及其刑法规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创新内容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犯罪概述 | 第18-31页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一、移动互联网犯罪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移动互联网犯罪的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的主要行为方式 | 第22-26页 |
一、免费Wi-Fi网络 | 第22-23页 |
二、手机恶意程序 | 第23-24页 |
三、手机木马程序 | 第24-25页 |
四、网络红包 | 第25-26页 |
五、移动网络支付 | 第26页 |
第三节 利用移动互联网实施的主要犯罪类型 | 第26-31页 |
一、“移动终端”诈骗罪 | 第26-27页 |
二、制作、复制、传播淫秽物品罪 | 第27-28页 |
三、移动互联网金融犯罪 | 第28页 |
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罪 | 第28-29页 |
五、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 第29页 |
六、侵入、破坏、控制网络系统犯罪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一、诈骗犯罪突出且手段新颖多变 | 第31-33页 |
二、金融犯罪高发 | 第33页 |
三、侵犯个人信息成地下产业链 | 第33-34页 |
四、传播色情、恐怖信息之泛滥 | 第34-35页 |
五、新型犯罪频发 | 第35页 |
第二节 我国移动互联网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35-39页 |
一、移动互联网犯罪行为方式呈高科技趋势 | 第35页 |
二、移动互联网新型犯罪持续高增 | 第35-36页 |
三、移动互联网金融犯罪持续高发 | 第36-37页 |
四、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大幅上升 | 第37-38页 |
五、高压打击下有所收敛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犯罪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产生及发展的社会原因 | 第39-41页 |
一、网络的开放性 | 第39页 |
二、高额利润的驱使性 | 第39-40页 |
三、用户安全意识的淡薄性 | 第40页 |
四、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自身缺陷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产生及发展的法律原因 | 第41-48页 |
一、我国移动互联网犯罪相关刑法规范 | 第41-42页 |
二、刑事立法规范之不足 | 第42-45页 |
三、刑事司法认定之困境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犯罪刑事法律规制完善策略 | 第48-59页 |
第一节 调整刑法规范 | 第48-49页 |
一、明确界定相关专业术语 | 第48页 |
二、从法益的保护角度进行结构性调整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完善移动互联网犯罪的定罪机制 | 第49-50页 |
一、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49-50页 |
二、犯罪定量标准的确定 | 第50页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犯罪未来刑事立法之探索 | 第50-59页 |
一、过渡性方案:“计算机系统”扩大解释 | 第50-52页 |
二、完善性方案:制定独立地网络犯罪法 | 第52-54页 |
三、构建网络犯罪法之初见 | 第54-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