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

健康人肠道微生物菌种TF01-11~T的分类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肠道微生物简介第11-17页
        1.1.1 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种类第11-12页
        1.1.2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第12页
        1.1.3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第12-14页
        1.1.4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第14-16页
        1.1.5 国际肠道微生物研究情况第16-17页
    1.2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第17-19页
        1.2.1 基于培养方法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第17-18页
        1.2.2 基于非培养法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第18-19页
    1.3 原核细菌分类学第19-20页
        1.3.1 原核细菌系统分类概况第19-20页
        1.3.2 全基因组测序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第20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0-23页
第二章 健康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第23-51页
    2.1 样品收集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2.1.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2.1.1.1 实验试剂第23页
            2.1.1.2 实验耗材第23-24页
            2.1.1.3 实验仪器第24页
            2.1.1.4 培养基第24-25页
        2.1.2 实验方法第25-30页
            2.1.2.1 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5-28页
            2.1.2.2 粪便样品细菌 16S rDNA测序第28-30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0-50页
        2.3.1 TF01与AF01菌株分离培养第30-42页
            2.3.1.1 TF01与AF01菌株分离培养统计第30页
            2.3.1.2 分离细菌的 16S rDNA比对结果第30-39页
            2.3.1.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9-41页
            2.3.1.4 潜在有益菌的统计第41-42页
        2.3.2 粪便样品细菌 16S rDNA测序第42-47页
            2.3.2.1 粪便总DNA的提取第42-43页
            2.3.2.2 AF01的V4V5测序情况第43页
            2.3.2.3 AF01菌群的多样性分析第43-47页
        2.3.3 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研究AF01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第47-50页
            2.3.3.1 门水平的比较第47页
            2.3.3.2 科水平的比较第47-48页
            2.3.3.3 属水平的比较第48-49页
            2.3.3.4 种水平的比较第49页
            2.3.3.5 讨论第49-50页
    2.4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分离株TF01-11T的多项分类学研究第51-7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1-60页
        3.1.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1.1.1 实验试剂第51页
            3.1.1.2 实验耗材第51页
            3.1.1.3 实验仪器第51-52页
            3.1.1.4 培养基第52页
            3.1.1.5 实验菌株第52页
        3.1.2 实验方法第52-60页
            3.1.2.1 实验菌株的培养第52-53页
            3.1.2.2 形态及培养特征第53页
            3.1.2.3 16S rDNA全长测序、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第53-56页
            3.1.2.4 生理生化研究第56-57页
            3.1.2.5 化学成分分析第57页
            3.1.2.6 生物活性产物的分析第57-58页
            3.1.2.7 基因组测序第58-60页
            3.1.2.8 分类学地位确定第60页
            3.1.2.9 新菌株保藏第6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0-72页
        3.2.1 形态及培养特征第60-62页
            3.2.1.1 TF01-11 形态特征第60-61页
            3.2.1.2 TF01-11 培养特征第61-62页
        3.2.2 16S rDNA比对结果与系统进化特征第62-65页
            3.2.2.1 TF01-11 的基因组提取和 16S rDNA扩增第62-63页
            3.2.2.2 TF01-11 的 16S rDNA全长比对第63页
            3.2.2.3 TF01-11 的系统发育分析第63-65页
        3.2.3 生理生化特征第65-67页
        3.2.4 化学分类特征第67-68页
        3.2.5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第68-69页
        3.2.6 基因组测序第69-71页
            3.2.6.1 基因组特征第69页
            3.2.6.2 全基因组比较第69-70页
            3.2.6.3 注释基因比较第70-71页
        3.2.7 新种描述第71-72页
    3.3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附录第81-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件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17钛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其中厚板热轧仿真研究
下一篇:精益建造在L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