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引言 | 第14-17页 |
| 2 材料及方法 | 第17-67页 |
| 2.1 材料 | 第17-20页 |
| 2.1.1 研究对象 | 第17-20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2.3 试剂及耗材 | 第20-22页 |
| 2.4 方法 | 第22-67页 |
| 2.4.1 标本收集与保存 | 第22页 |
| 2.4.2 粪便样本细菌DNA提取 | 第22-23页 |
| 2.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分析IBD患者粪便菌群组成 | 第23-25页 |
| 2.4.4 细菌16S rDNA V3区变性范围的优化 | 第25-29页 |
| 2.4.5 DGGE Marker制作 | 第29-45页 |
| 2.4.6 采用PCR-DGGE方法检测未知样本菌落分布 | 第45-50页 |
| 2.4.7 DGGE图谱数字化分析 | 第50-60页 |
| 2.4.8 实时定量验证差异性条带 | 第60-67页 |
| 3 统计分析 | 第67-68页 |
| 4 结果 | 第68-85页 |
| 4.1 健康对照与IBD患者年龄及性别组成分析 | 第68页 |
| 4.2 IBD患者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68-69页 |
| 4.3 IBD患者菌落组成聚类分析 | 第69页 |
| 4.4 差异性band-class分析结果 | 第69-75页 |
| 4.5 基于差异性band-classes分析IBD患者菌群自然组成 | 第75页 |
| 4.6 差异性band-classes条带单一性分析结果 | 第75页 |
| 4.7 差异性band-class序列比对分析 | 第75-80页 |
| 4.8 定量PCR验证差异性Band-class | 第80-83页 |
| 4.9 细菌数量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分析 | 第83-85页 |
| 5 讨论 | 第85-90页 |
| 6 结论 | 第90-91页 |
| 附表1 多样性指数 | 第91-96页 |
| 附表2 差异性band-classes光强度值 | 第96-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攻博期间发表论著 | 第111-112页 |
| 综述 | 第11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