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 第10-16页 |
二、游戏化理念及其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1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1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评价及问题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解读及维度分析 | 第22-2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维度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尺度 | 第24-26页 |
一、过程评价:信息接受度、主体内化度、行为表现度 | 第24-26页 |
二、结果评价:效果评价、效益评价、效率评价 | 第26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表征 | 第26-30页 |
一、吸引力不足 | 第27-28页 |
二、参与度不高 | 第28页 |
三、激励不明显 | 第28-29页 |
四、反馈不佳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游戏化的概念、要素与运行机制 | 第30-39页 |
第一节 游戏与游戏化的概念界定 | 第30-32页 |
一、游戏 | 第30-31页 |
二、游戏化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游戏化的核心要素 | 第32-34页 |
一、明确的目标 | 第32-33页 |
二、严肃的规则 | 第33页 |
三、即时的反馈 | 第33-34页 |
四、参与者的自愿参与 | 第34页 |
第三节 游戏化的运行机制 | 第34-39页 |
一、动力机制 | 第35-36页 |
二、参与机制 | 第36-37页 |
三、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四、反馈机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游戏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可能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游戏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39-4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9-41页 |
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游戏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可能 | 第43-49页 |
一、游戏化的自由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一致 | 第43-45页 |
二、游戏化的参与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彼此对应 | 第45-47页 |
三、游戏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游戏化策略建构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树立“平等、协作”的游戏化理念 | 第49-50页 |
一、确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平等性观念 | 第49-50页 |
二、构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协作型关系 | 第50页 |
第二节 搭建“互联网+教育+游戏化”生态的网络平台 | 第50-53页 |
一、利用“互联网+”形式,创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 第50-51页 |
二、融入新思维,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游戏化”阵地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优化和完善游戏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行机制 | 第53-56页 |
一、动力机制:兴趣导入,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 第53-54页 |
二、参与机制:坚持“层级式+探究式+合作式”体验模式 | 第54页 |
三、激励机制:建立成就积分档案,增强教育对象满足感 | 第54-55页 |
四、反馈机制:实时跟踪记录,及时反馈教育对象行为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