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1.2.1 彼得·贝伦斯 | 第9-10页 |
1.2.2 贝伦斯对格罗皮乌斯、密斯与柯布西耶的早期影响 | 第10-11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1 一战前关于技术与艺术的讨论 | 第11-12页 |
1.3.2 柏林通用电气公司(AEG公司)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研究范围与要点 | 第14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贝伦斯的建筑活动及其与三位大师的关联 | 第17-37页 |
2.1 贝伦斯在早期的建筑活动(1899-1907) | 第17-20页 |
2.1.1 杜塞尔多夫工艺美术学校的任教与改革 | 第18页 |
2.1.2 德国各地的艺术展览会设计 | 第18-19页 |
2.1.3 哈根的火葬场建筑 | 第19-20页 |
2.2 贝伦斯在巅峰时期的建筑活动(1907-1918) | 第20-33页 |
2.2.1 对工业建筑设计的变革 | 第20-22页 |
2.2.2 以透平机车间为代表的工业建筑作品 | 第22-28页 |
2.2.3 职工住房作品 | 第28-30页 |
2.2.4 大型公共建筑作品 | 第30-31页 |
2.2.5 一系列私人住宅作品 | 第31-33页 |
2.3 贝伦斯于一战后的建筑活动(1918-1940) | 第33-35页 |
2.3.1 对手工艺传统的回归 | 第33页 |
2.3.2 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妥协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贝伦斯对格罗皮乌斯的早期影响 | 第37-57页 |
3.1 格罗皮乌斯的早期经历 | 第37-39页 |
3.1.1 早期的成长经历 | 第37页 |
3.1.2 在贝伦斯事务所的经历 | 第37-39页 |
3.2 工业建筑设计的学习与发展 | 第39-47页 |
3.2.1 法古斯鞋楦厂办公楼 | 第39-43页 |
3.2.2 德意志联盟科隆展览会的示范工厂 | 第43-47页 |
3.3 从贝伦斯的教学与实践到包豪斯的早期规划 | 第47-55页 |
3.3.1 杜塞尔多夫时期的教学改革 | 第47-50页 |
3.3.2 AEG公司时期的设计改革宣言 | 第50-52页 |
3.3.3 一战后对手工艺传统的回归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贝伦斯对密斯·凡德罗的早期影响 | 第57-79页 |
4.1 密斯的早期经历 | 第57-59页 |
4.1.1 早期的成长经历 | 第57-58页 |
4.1.2 在贝伦斯事务所的经历 | 第58-59页 |
4.2 德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熏陶 | 第59-70页 |
4.2.1 珀尔斯住宅:对申克尔的沿袭 | 第60-62页 |
4.2.2 匹斯麦纪念碑:前辈手法的融合 | 第62-64页 |
4.2.3 穆勒住宅:对贝伦斯的修正与发展 | 第64-67页 |
4.2.4 古典传统的延续 | 第67-70页 |
4.3 建构式花园的学习与演变 | 第70-78页 |
4.3.1 贝伦斯的早期实践与设计主张 | 第70-71页 |
4.3.2 珀尔斯住宅:建构式花园的初探 | 第71-73页 |
4.3.3 来自维甘德住宅的启示 | 第73-76页 |
4.3.4 建构式花园的延续与演变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贝伦斯对勒·柯布西耶的早期影响 | 第79-99页 |
5.1 柯布西耶的早期经历 | 第79-81页 |
5.1.1 早期的成长经历 | 第79-80页 |
5.1.2 在贝伦斯事务所的经历 | 第80-81页 |
5.2 新古典特征的短暂沿袭 | 第81-88页 |
5.2.1 让纳雷住宅与法弗尔-雅科住宅:新古典主义的初探 | 第81-85页 |
5.2.2 施沃布住宅:基准线法则的运用 | 第85-88页 |
5.3 通往新建筑的起点 | 第88-97页 |
5.3.1 古典传统与工业机械化 | 第88-94页 |
5.3.2 来自曼妮斯曼办公楼的启示 | 第94-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9-105页 |
6.1 研究的总结 | 第99-102页 |
6.1.1 贝伦斯对三位建筑大师的早期影响 | 第99-100页 |
6.1.2 贝伦斯的局限性以及三位大师对他的发展 | 第100-102页 |
6.2 研究的启示 | 第102-103页 |
6.3 研究的疏漏与不足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图片来源 | 第107-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