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评价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7-19页 |
(一)精准扶贫含义 | 第17页 |
(二)边贸扶贫含义 | 第17-18页 |
(三)政府行为含义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政府行为理论 | 第19-21页 |
(二)参与式扶贫理论 | 第21-23页 |
三、精准扶贫与边贸扶贫的关系 | 第23-25页 |
(一)精准扶贫是边贸扶贫的根本前提 | 第23-24页 |
(二)边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手段 | 第24页 |
(三) 边贸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融合是创新边境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龙州边贸扶贫中的政府行为及其成效 | 第25-36页 |
一、龙州实施边贸扶贫的概况 | 第25-28页 |
(一)龙州实施边贸扶贫工程面临的新机遇 | 第26-27页 |
(二)龙州实施边贸扶贫的优势条件 | 第27-28页 |
二、龙州政府在边贸扶贫中的举措 | 第28-32页 |
(一)制定与执行边贸扶贫政策 | 第28-29页 |
(二)提供与分配边贸扶贫资金 | 第29-30页 |
(三)引导边民参与边贸扶贫 | 第30页 |
(四)狠抓边贸扶贫工作监督管理 | 第30页 |
(五)对边民互助组与边贸企业的关系进行协调 | 第30-31页 |
(六)培育边贸扶贫人才队伍 | 第31-32页 |
(七)推进边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 第32页 |
三、龙州边贸扶贫中政府行为取得的成效 | 第32-36页 |
(一)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 第32页 |
(二)边民就业机会增多,生活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 第32-34页 |
(三)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 第34页 |
(四)边境贸易保持持续增长 | 第34页 |
(五)边贸业发展得到促进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边贸扶贫中优化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36-43页 |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州边贸扶贫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 | 第36-39页 |
(一)政府边贸扶贫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6页 |
(二)扶贫目标对象精准度有偏差 | 第36-37页 |
(三)边贸扶贫中的扶智政策不足 | 第37页 |
(四)边贸扶贫的边民参与度不高 | 第37-38页 |
(五)边贸扶贫组织化程度低 | 第38页 |
(六)边贸扶贫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第38页 |
(七)扶贫参与主体信息交流平台匮乏 | 第38-39页 |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州边贸扶贫中政府行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一)考核机制和导向存在不合理 | 第39页 |
(二)政府边贸扶贫行为法制化程度低 | 第39-40页 |
(三)精准识别机制不完善 | 第40页 |
(四)扶贫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 第40-41页 |
(五)边民参与边贸扶贫的能力较弱 | 第41页 |
(六)边民小额贷款办理效率不高 | 第41页 |
(七)边贸扶贫参与主体缺乏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边贸扶贫中优化政府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49页 |
一、加强边贸扶贫法制化建设,规范边贸扶贫中的政府行为 | 第43页 |
二、完善扶贫工作考核约束退出机制,提高扶贫效率 | 第43-44页 |
三、完善边贸扶贫识别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 | 第44-45页 |
四、大力推进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边贸扶贫投资环境 | 第45-46页 |
(一)加强人才资本投入力度,优化边贸扶贫软环境 | 第45页 |
(二)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边贸扶贫硬环境 | 第45-46页 |
五、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边贸扶贫主体的参与能力 | 第46-47页 |
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边民参与边贸扶贫 | 第47页 |
七、建立边贸扶贫参与主体协同机制,强化地区扶贫合作 | 第47-49页 |
(一)建立政府部门协调机构,确保边贸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 第47-48页 |
(二)以经济合作区为平台,探索边贸扶贫参与主体合作新路径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