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内关于此论题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 国外关于此论题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一、“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5-24页 |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涵 | 第15-17页 |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5-16页 |
2. 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 第16页 |
3.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 国家政策与法规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 第17-18页 |
(1) 国家政策层面 | 第17页 |
(2) 法律法规层面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提出迫切需要 | 第18-22页 |
(1) 生态科学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欠缺 | 第19页 |
(2) 生态道德意识较为淡薄且发展不均衡 | 第19-20页 |
(3) 生态法治意识薄弱且知行不统一 | 第20-22页 |
(三) “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1. “基础”课教学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学理支撑 | 第22-23页 |
2. “基础”课中蕴含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 第23页 |
3. “基础”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与教材中其他内容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8页 |
1. 教材中的问题 | 第24-25页 |
(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目标不明确 | 第24-25页 |
(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资源不成体系 | 第25页 |
2. 教学中的问题 | 第25-28页 |
(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流于形式 | 第25-26页 |
(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 第26-27页 |
(3) 缺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专题教学 | 第27页 |
(4) 缺乏检验培育效果的考核方式 | 第27-28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1. 教材编写时较缺乏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考量 | 第28页 |
2. 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 第28页 |
3. 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不足 | 第28-29页 |
4. 相应的制度未给予充分保障 | 第29-30页 |
5.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 | 第30页 |
三、“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内容 | 第30-37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30-32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 第30-31页 |
2.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自然观 | 第31页 |
3. 中国传统的生态自然观 | 第31-32页 |
(二) 培育目标 | 第32页 |
(三) 培育原则 | 第32-35页 |
1. 价值引导与实践参与相结合原则 | 第32-33页 |
2. 生态道德培育和生态法治培育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3. 内容综合性与突出专业特色原则 | 第33-34页 |
4. 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四) 培育内容 | 第35-37页 |
1. 生态科学意识 | 第35页 |
2. 生态审美意识 | 第35-36页 |
3. 生态道德意识 | 第36页 |
4. 生态法治意识 | 第36-37页 |
四、“基础”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途径和对策 | 第37-46页 |
(一) 发挥“基础”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 第37-38页 |
1. 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 第37页 |
2. 加强对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学习 | 第37-38页 |
(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 第38-42页 |
1. 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 第38-39页 |
2. 恰当运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 | 第39-42页 |
(1) 课堂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学法 | 第39-40页 |
(2) 专题教学法 | 第40-41页 |
(3) 案例教学法 | 第41页 |
(4) 课后作业法 | 第41-42页 |
3. 探索立体动态式的考评方式 | 第42页 |
(三) 发挥实践教学的有效作用 | 第42-46页 |
1. 在课堂中灵活开展有关生态的自我实践 | 第42-43页 |
2. 利用校园生态文化进行生态体验教育 | 第43-44页 |
3. 配合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开展日常生态活动 | 第44-45页 |
4. 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实践 | 第45页 |
5. 建立生态网络交流与宣传平台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