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21页 |
1. DNA条形码技术 | 第12-16页 |
1.1 DNA条形码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1.1.1 DNA条形码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1.1.2 DNA条形码技术的操作流程 | 第12-13页 |
1.1.3 DNA条形码方法的优缺点 | 第13页 |
1.2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1 DNA条形码在软体动物鉴定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2 DNA条形码在医学贝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3 DNA条形码方法在贝类研究中的前景及展望 | 第15-16页 |
2. 分子系统发育学 | 第16-18页 |
2.1 系统发育学的发展 | 第16页 |
2.2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3 一般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概况 | 第18-19页 |
3.1 中间宿主螺类概述 | 第18-19页 |
3.1.1 豆螺科概述 | 第18-19页 |
3.1.2 肋蜷科概述 | 第19页 |
3.1.3 跑螺科概述 | 第19页 |
3.1.4 拟沼螺科概述 | 第19页 |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 我国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DNA条形码研究 | 第21-35页 |
1. 引言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2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22-23页 |
2.3 DNA条形码实验 | 第23-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32页 |
3.1 形态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3.2 DNA条形码COI扩增结果 | 第27页 |
3.3 序列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3.4 遗传距离与邻接树分析 | 第28-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4.1 本研究中螺类形态的多样性 | 第32页 |
4.2 COI基因引物有效性 | 第32-33页 |
4.3 COI基因在螺类鉴定中的有效性分析 | 第33-34页 |
5. 总结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系统发育研究 | 第35-48页 |
1. 引言 | 第35-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2.3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6-37页 |
3 结果 | 第37-45页 |
3.1 COI序列 | 第37-38页 |
3.2 16S rDNA序列 | 第38-40页 |
3.3 ITS-1序列 | 第40-42页 |
3.4 28S rDNA序列 | 第42-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4.1 COI和16S rDNA基因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有效性 | 第45-46页 |
4.2 ITS-1基因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有效性 | 第46页 |
4.3 28S rDNA基因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5. 总结 | 第47-48页 |
第三部分 应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地区两种豆螺 | 第48-58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2.1 材料 | 第49页 |
2.2 外部形态参数比较 | 第49页 |
2.3 生殖系统解剖 | 第49页 |
2.4 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49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3.1 贝壳形态 | 第50-51页 |
3.2 生殖系统解剖结果 | 第51-52页 |
3.3 DNA序列分析及遗传距离分析 | 第52-53页 |
3.4 系统学分析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8页 |
2. 创新点 | 第58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发表文章 | 第65-66页 |
附录一 | 第66-70页 |
附录二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