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3页 |
1 种子劣变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1 种子劣变 | 第17页 |
1.2 种子劣变发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1.3 种子劣变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种子劣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 种子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2.1 B3类转录因子 | 第23-26页 |
2.2 MYB家族 | 第26-27页 |
2.3 WRKY家族 | 第27-28页 |
2.4 Homoebox家族 | 第28-32页 |
3 转录因子的互作调控网络研究 | 第32-41页 |
3.1 植物转录因子的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3.2 植物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研究 | 第35-4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大豆高温高湿酵母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2.1 种子总RNA检测 | 第51-52页 |
2.2 双链cDNA的合成及纯化 | 第52-53页 |
2.3 cDNA文库构建 | 第53页 |
2.4 cDNA文库鉴定 | 第53-5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5-57页 |
第三章 GmSBH1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57-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2.1 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64-66页 |
2.2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检测 | 第66-68页 |
2.3 诱饵载体与酵母文库的共转化与筛选 | 第68-70页 |
2.4 互作蛋白分析 | 第70-71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1-75页 |
3.1 诱饵蛋白自激活验证 | 第72页 |
3.2 筛选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72-75页 |
第四章 GmBLH4基因的分离、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75-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8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6-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3页 |
2.1 大豆BELL家族成员分析 | 第84-87页 |
2.2 大豆GmBLH4基因的分离 | 第87-88页 |
2.3 大豆GmBLH4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88-91页 |
2.4 大豆GmBLH4的亚细胞定位 | 第91-93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93-95页 |
3.1 GmBLH4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93-94页 |
3.2 GmBLH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94-95页 |
第五章 GmBLH4与GmSBH1蛋白互作方式研究 | 第95-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10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5-9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98-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4页 |
2.1 BiFC分析 | 第103-104页 |
2.2 Pull down分析 | 第104-111页 |
2.3 结合位点分析 | 第111-11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14-117页 |
3.1 KNOX/BELL互作形式分析 | 第114-115页 |
3.2 KNOX/BELL互作的结合位点分析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GmBLH4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117-1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7-125页 |
1.1 真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18-1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9页 |
2.1 GmBLH4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125页 |
2.2 高温高湿胁迫下GmBLH4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125-126页 |
2.3 GmBLH4基因的启动子分离 | 第126-127页 |
2.4 GmBLH4基因的启动子转基因载体构建 | 第127页 |
2.5 GmBLH4基因的启动子转基因拟南芥筛选 | 第127-129页 |
2.6 GmBLH4启动子驱动下GUS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2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29-133页 |
3.1 GmBLH4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130页 |
3.2 GmBLH4应答高温高湿信号的分析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GmBLH4参与植物形态建成及种子劣变过程的功能验证 | 第133-1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4-13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4-13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35-1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4页 |
2.1 GmBLH4和GmSBH1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138-139页 |
2.2 blh4突变体纯合子筛选 | 第139-140页 |
2.3 拟南芥表型观察 | 第140-141页 |
2.4 拟南芥组织切片观察 | 第141-142页 |
2.5 转基因拟南芥的GUS观察 | 第142-143页 |
2.6 高温高湿下拟南芥种子的活力分析 | 第143-14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44-147页 |
3.1 TALE家族参与植物形态建成分析 | 第145页 |
3.2 TALE家族参与种子劣变分析 | 第145-147页 |
全文总结 | 第147-149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9页 |
附录 | 第169-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