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应用高密度细胞发酵技术在大肠杆菌中生产重组HDV抗原并建立ELISA方法检测HDV的感染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7-9页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部分 重组丁肝病毒抗原的构建和原核表达第15-36页
    1 前言第15-1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6-20页
        2.1 溶液和试剂第16页
        2.2 设备与仪器第16页
        2.3 操作步骤和方法第16-20页
            2.3.1 HDag基因的优化第16-17页
            2.3.2 表达载体HDag+pET43.1.a构建第17-19页
            2.3.3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19-20页
    3 结果第20-32页
        3.1 对原始序列进行优化第20-25页
        3.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25-29页
        3.3 重组蛋白表达结果第29-32页
    4 讨论第32-36页
第二部分 应用高密度细胞发酵技术表达重组丁肝抗原第36-64页
    1 前言第36-3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7-42页
        2.1 试剂和设备第37页
        2.2 质粒稳定性的测定实验第37-38页
        2.3 菌体OD600吸收值和菌体干重的等式关系第38页
        2.4 初始接种量的确定第38页
        2.5 培养基成分的确定第38-39页
        2.6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反馈调节控制的确定第39-40页
        2.7 重组蛋白表达诱导策略的确定第40-41页
        2.8 高密度细胞发酵技术应用于丁肝抗原的表达第41-42页
    3 结果第42-61页
        3.1 细菌干重和菌体600nm波长光吸收密度的关系第42-43页
        3.2 接种率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第43-44页
        3.3 选择适合高密度发酵的碳源和氮源第44-49页
        3.4 确定高密度发酵的反馈控制方式第49-54页
        3.5 确定高密度发酵诱导策略第54-58页
        3.6 高密度发酵应用于重组丁肝抗原的实例第58-61页
    4 讨论第61-64页
第三部分 重组丁肝抗原的亲和纯化第64-77页
    1 前言第64-6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5页
        2.1 试剂和设备第65页
    3 蛋白纯化实验方法第65-69页
        3.1 重组蛋白的粗提纯第65-66页
        3.2 高盐浓度下的第一次亲和层析第66-67页
        3.3 低盐浓度下的第二次亲和层析第67-68页
        3.4 重组抗原的纯度和回收率第68页
        3.5 对纯化得到的重组蛋白进行抗原性鉴定第68-69页
    4 结果第69-73页
        4.1 高盐浓度下的第一次层析纯化第69-70页
        4.2 低盐浓度下的第二次层析纯化第70-72页
        4.3 计算整个过程的蛋白回收得率第72页
        4.4 Western blot验证纯化蛋白具有结合抗体的能力第72-73页
    5 讨论第73-77页
第四部分 建立依赖于重组丁肝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第77-88页
    1 前言第77-7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78-81页
        2.1 试剂和溶液第78页
        2.2 设备和仪器第78页
        2.3 测定的蛋白浓度第78-79页
        2.4 建立间接法测定IgG抗体第79页
        2.5 建立捕获法测定血清中的IgM抗体第79-80页
        2.6 确定两种方法的cut-off值第80页
        2.7 利用120份血清进行测定,判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第80-81页
    3 结果第81-84页
        3.1 间接法测定IgG抗体第81-82页
        3.2 捕获法测定IgM的反应条件的确定第82页
        3.3 两种方法的cut-off值的确定第82-83页
        3.4 120份血清结果的判定第83-84页
    4 讨论第84-8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88-90页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第88页
    5.2 该研究的创新点第88-89页
    5.3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89-90页
综述 丁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研究进展第90-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1第103-105页
附录2第105-106页
个人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土壤—旋耕刀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提取腐殖酸及其对土壤环境和植物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