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策略研究与实践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1 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1.2.2 政策背景 | 第12-14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第15-17页 |
1.4.1 农村和乡村 | 第15页 |
1.4.2 乡村社区 | 第15-17页 |
1.4.3 公共空间 | 第17页 |
1.5 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5.1 公共空间的研究 | 第18-20页 |
1.5.2 城市触媒理论的概述 | 第20-24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7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4-27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7.2 论文框架 | 第26-27页 |
2 当代乡村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27-35页 |
2.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 | 第27-31页 |
2.1.1 英国新镇建设 | 第27页 |
2.1.2 德国乡村更新计划 | 第27-28页 |
2.1.3 日本造村运动 | 第28-29页 |
2.1.4 韩国新村运动 | 第29-30页 |
2.1.5 法国乡村复苏规划区 | 第30-31页 |
2.2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 | 第31-35页 |
2.2.1 回顾百年乡建历史 | 第31-34页 |
2.2.2 当下乡村建设的特殊性 | 第34-35页 |
3 浙江省乡村社区建设的地域因素 | 第35-55页 |
3.1 乡村社区环境因素分析 | 第35-41页 |
3.1.1 地理概况 | 第35-36页 |
3.1.2 景观资源 | 第36-38页 |
3.1.3 社会经济 | 第38-41页 |
3.2 乡村社区政策因素分析 | 第41-51页 |
3.2.1 浙江省新乡村建设综述 | 第41-42页 |
3.2.2 现象问题的政策应对 | 第42-45页 |
3.2.3 现行建设标准的研判 | 第45-51页 |
3.3 浙江省乡村社区营建现状 | 第51-55页 |
3.3.1 社区类型 | 第51-52页 |
3.3.2 社区营建现状 | 第52-53页 |
3.3.3 社区营建困境及问题 | 第53-55页 |
4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演变 | 第55-63页 |
4.1 当代公共空间的内涵 | 第55-56页 |
4.1.1 公共空间的判定与范畴 | 第55-56页 |
4.1.2 当代乡村公共空间的双重属性 | 第56页 |
4.2 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 | 第56-62页 |
4.2.1 自然经济时期的高度共存 | 第57-59页 |
4.2.2 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过渡 | 第59-60页 |
4.2.3 改革开放后的脱节分离 | 第60页 |
4.2.4 新时期的转型重构 | 第60-62页 |
4.3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 | 第62-63页 |
5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策略 | 第63-79页 |
5.1 显隐性公共空间的内涵 | 第63-69页 |
5.1.1 显隐性公共空间的判定 | 第63-65页 |
5.1.2 显性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65-67页 |
5.1.3 显性公共空间与社区形态 | 第67页 |
5.1.4 隐形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67-69页 |
5.2 “显隐性”导控下的公共空间演化 | 第69-74页 |
5.2.1 显隐性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 | 第69-70页 |
5.2.2 显隐性公共空间的转换 | 第70-73页 |
5.2.3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演化机制 | 第73-74页 |
5.3 理论支持:城市触媒理论的引入 | 第74-76页 |
5.3.1 触媒效应在城市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5.3.2 触媒效应引入乡村社区 | 第75页 |
5.3.3 乡村触媒机制模型的搭建 | 第75-76页 |
5.4 重构策略:公共空间作为乡村触媒 | 第76-79页 |
5.4.1 公共服务类显性公共空间的激活策略 | 第76-77页 |
5.4.2 基础设施类显性公共空间的传递策略 | 第77-78页 |
5.4.3 隐形公共空间的缝补策略 | 第78-79页 |
6 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鄣吴镇几个项目实践为例 | 第79-116页 |
6.1 实践背景 | 第79-88页 |
6.1.1 地域背景:鄣吴镇概况 | 第79-83页 |
6.1.2 时代动力:乡村社区转型 | 第83-85页 |
6.1.3 营建原则:多方参与共建 | 第85-88页 |
6.2 显性公共空间的激活:玉华村社区中心设计 | 第88-98页 |
6.2.1 项目背景:鄣南诗村玉华 | 第88-90页 |
6.2.2 选址布局:中心组团的合院式布局 | 第90-91页 |
6.2.3 空间组织:基于场地特征的组织策略 | 第91-95页 |
6.2.4 形体构成:组团格局限制下的生成策略 | 第95-98页 |
6.3 显性公共空间的激活:景坞村社区中心设计 | 第98-109页 |
6.3.1 项目背景:清幽景坞 | 第98-101页 |
6.3.2 设计定位:多功能服务的社区中心 | 第101-102页 |
6.3.3 文化隐喻:“以人为本”的设计视角 | 第102-104页 |
6.3.4 功能组织:复合化的功能构成 | 第104-107页 |
6.3.5 空间布局:山水格局下的空间整合 | 第107-109页 |
6.4 隐形公共空间的缝补:鄣吴村老顾家宅院改造 | 第109-116页 |
6.4.1 项目背景:人文鄣吴村 | 第109-110页 |
6.4.2 发展定位:从私人宅院转化为村级节点 | 第110-113页 |
6.4.3 功能组织:从居住为主转化为功能复合 | 第113-114页 |
6.4.4 景观塑造:从混杂无序转化为有序共荣 | 第114-116页 |
7 结语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附录一 | 第122-124页 |
附录二 | 第124-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