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研究--以H学院为例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引言 | 第12-21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 1.现实依据 | 第12-13页 |
| 2.政策依据 | 第13-14页 |
| 3.个人经历 | 第14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2.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3.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1.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 2.文献法 | 第18-19页 |
| 3.问卷法 | 第19-20页 |
| 4.访谈法 | 第20-21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 1.新建本科院校 | 第21-22页 |
| 2.通识教育 | 第22-25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 2.通识教育的哲学理论 | 第26-28页 |
| 三、H学院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50页 |
| (一) H学院简介 | 第28页 |
| (二) 调查统计说明 | 第28-30页 |
| 1.调查对象及方式 | 第28页 |
| 2.调查统计内容 | 第28-29页 |
| 3.调查数据统计分组 | 第29页 |
| 4.调查统计分析指标 | 第29页 |
| 5.调查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三)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50页 |
| 1.通识教育理念 | 第30-32页 |
|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 第32-35页 |
| 3.通识教育课堂教学 | 第35-40页 |
| 4.通识教育第二课堂 | 第40-49页 |
| 5.通识教育创新之路 | 第49-50页 |
| 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50-57页 |
| (一) 理念普及不到位 | 第50-51页 |
| (二) 课程设置欠合理 | 第51-53页 |
| (三) 课堂教学不理想 | 第53-54页 |
| (四) 第二课堂作用不显著 | 第54-55页 |
| (五) 创新之路不顺利 | 第55-57页 |
| 五、对策建议 | 第57-64页 |
| (一) 树立和普及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 第57-58页 |
| 1.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 第57页 |
| 2.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 | 第57-58页 |
| (二) 构建和优化科学的通识课程设置 | 第58-59页 |
| 1.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 第58页 |
| 2.处理好通识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关系 | 第58-59页 |
| 3.对选修课程给予科学指导 | 第59页 |
| (三) 加强和促进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建设 | 第59-61页 |
| 1.引进新人才 | 第60页 |
| 2.培养现有教师 | 第60-61页 |
| 3.外聘兼职力量 | 第61页 |
| (四) 开发和整合可利用的通识教育资源 | 第61-62页 |
| 1.升级网络资源 | 第61页 |
| 2.开发第二课堂资源 | 第61-62页 |
| 3.拓展校外资源 | 第62页 |
| (五)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通识教育监管评价制度 | 第62-64页 |
| 1.突破管理方法与加强监督力度并举 | 第62-63页 |
| 2.合理评价教师和科学评价学生并举 | 第63-64页 |
| 六、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1:H学院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69-71页 |
| 附录2:H学院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第71-72页 |
| 附录3:H学院通识教育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