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精准医学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1.1.1 精准医学的概念及其演变 | 第13-14页 |
1.1.2 精准医学的内容 | 第14-19页 |
1.1.2.1 个性化医学 | 第14-15页 |
1.1.2.2 多组学研究 | 第15-16页 |
1.1.2.3 大数据分析与共享 | 第16-17页 |
1.1.2.4 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及精准治疗 | 第17-19页 |
1.1.3 中国版精准医学现状 | 第19-21页 |
1.1.3.1 中国版精准医学的特色 | 第19-20页 |
1.1.3.2 中国版精准医学的现状 | 第20-21页 |
1.1.4 小结 | 第21页 |
1.2 中医学与精准医学 | 第21-25页 |
1.2.1 中医学与精准医学的相通点 | 第21-23页 |
1.2.1.1 个性化医学理念 | 第22页 |
1.2.1.2 大数据,大价值 | 第22-23页 |
1.2.1.3 医疗实施目标 | 第23页 |
1.2.2 “精准化中医”的可能性 | 第23-24页 |
1.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和名中医医案的“精准化中医”可行模式 | 第25-31页 |
2.1 整体思路 | 第25-2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6-31页 |
2.2.1 构建“病-症-治”数据知识库 | 第26页 |
2.2.2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 第26-29页 |
2.2.2.1 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 第27-28页 |
2.2.2.2 形式背景优化 | 第28页 |
2.2.2.3 建立图矩阵 | 第28页 |
2.2.2.4 构建图形和可视化 | 第28-29页 |
2.2.3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经典文献《伤寒论》的“精准化中医”可行模式实践 | 第31-55页 |
3.1 基于经典文献《伤寒论》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 第31-32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3.1.2 数据预处理 | 第31-32页 |
3.1.2.1 数据筛选 | 第31页 |
3.1.2.2 概念提取 | 第31页 |
3.1.2.3 概念的规范化表达 | 第31-32页 |
3.1.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32页 |
3.2 基于经典文献《伤寒论》“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32-55页 |
3.2.1 总述 | 第32-35页 |
3.2.2 分述 | 第35-55页 |
3.2.2.1 发热“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35-40页 |
3.2.2.2 腹泻“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40-45页 |
3.2.2.3 呕吐“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45-47页 |
3.2.2.4 便秘“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47-49页 |
3.2.2.5 脘痞“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49-51页 |
3.2.2.6 其他“病-症-治”偏序结构图的可视化展示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基于名中医李赛美教授医案的“精准化中医”可行模式实践 | 第55-64页 |
4.1 基于名中医李赛美教授医案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 第55-5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55页 |
4.1.2 数据准备 | 第55-57页 |
4.1.2.1 数据筛选 | 第55-56页 |
4.1.2.2 概念提取 | 第56页 |
4.1.2.3 概念的规范化表达 | 第56-57页 |
4.1.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57页 |
4.1.4 数据复审与评估 | 第57页 |
4.2 基于名中医李赛美教授医案的“病-症-治”属性偏序图的知识发现 | 第57-64页 |
4.2.1 便秘“病-症-治”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57-59页 |
4.2.2 发热“病-症-治”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59-61页 |
4.2.3 脘痞“病-症-治”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61-62页 |
4.2.4 腹泻“病-症-治”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62-63页 |
4.2.5 呕吐“病-症-治”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4-67页 |
5.1 关于“精准化中医”可行模式的提出 | 第64页 |
5.2 关于“精准化中医”可行模式初步实践的成果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84页 |
附录1:《伤寒论》原著病-症概念的规范化表达(主要部分) | 第74-76页 |
附录2:《伤寒论》原著方剂概念的规范化表达(主要部分) | 第76-77页 |
附录3:《伤寒论》原著中药概念的规范化表达(主要部分) | 第77页 |
附录4:《伤寒论》原著剂量概念的规范化表达(主要部分) | 第77-78页 |
附录5:名中医李赛美教授医案病-症概念的规范化表达(部分展示) | 第78-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