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西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第16页 |
1.1.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 第16页 |
1.1.3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 第16页 |
1.1.4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第16-17页 |
1.1.5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 | 第17页 |
1.1.6 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第18-19页 |
1.2.2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1 手术造模 | 第22页 |
1.3.2 药物致骨质疏松模型 | 第22页 |
1.3.3 失用性骨质疏松模型 | 第22-23页 |
1.3.4 转基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第23页 |
1.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贞术调脂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第27-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贞术调脂方提取物 | 第27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取材 | 第28页 |
2.2.2 进食量及体重考察 | 第28页 |
2.2.3 血清雌二醇含量测量 | 第28页 |
2.2.4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 第28-30页 |
2.2.5 显微CT分析 | 第30页 |
2.2.6 骨生物力学检测 | 第30-31页 |
2.2.7 小鼠行为学特征考察 | 第31页 |
2.2.8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39页 |
2.3.1 小鼠进食量、体重情况 | 第31页 |
2.3.2 血清雌二醇水平 | 第31-32页 |
2.3.3 FTZ对小鼠胫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4 FTZ对小鼠股骨骨微结构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5 FTZ对小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6 FTZ对小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 | 第37-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2.5 讨论 | 第40-42页 |
2.5.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0页 |
2.5.2 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代谢组学研究 | 第42-54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3.2.1 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43-47页 |
3.2.2 PCA和PLS-DA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3.2.3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49-52页 |
3.2.4 结果 | 第52页 |
3.2.5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贞术调脂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代谢组学研究 | 第54-76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1.1 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6页 |
4.3.1 血清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55-56页 |
4.3.2 PCA和PLS-DA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4.3.3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57页 |
4.3.4 贞术调脂方对骨质疏松症小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5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活性及代谢途径分析 | 第59-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92-93页 |
详细摘要 | 第93-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