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调查问卷法 | 第17-18页 |
1.4.3 深入访谈法 | 第18页 |
1.4.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 | 第19-20页 |
2.1.2 职业倦怠 | 第20-21页 |
2.1.3 南宁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情况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Maslach的职业倦怠三维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Leiter和Maslach的人职“匹配—不匹配”理论 | 第22页 |
2.2.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22-23页 |
2.3 现实基础 | 第23-26页 |
2.3.1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 第23-24页 |
2.3.2 国家发展与改革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南宁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 第26-61页 |
3.1 研究构思与流程 | 第2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6-28页 |
3.3 深度访谈 | 第28-30页 |
3.4 研究问卷设计情况 | 第30-31页 |
3.4.1 职业倦怠测评量表设计 | 第30-31页 |
3.4.2 职业倦怠后果量表设计 | 第31页 |
3.5 问卷预测与检验 | 第31-35页 |
3.5.1 预测对象描述性分析 | 第31-32页 |
3.5.2 信度检验 | 第32-33页 |
3.5.3 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3.6 问卷正式发放与数据统计 | 第35-57页 |
3.6.1 问卷发放与收集 | 第35-36页 |
3.6.2 信度检验 | 第36页 |
3.6.3 效度检验 | 第36-38页 |
3.6.4 样本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 第38-41页 |
3.6.5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感分析 | 第41-44页 |
3.6.6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 | 第44-51页 |
3.6.7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与其后果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3.6.8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与其后果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3-57页 |
3.7 总结与讨论 | 第57-61页 |
3.7.1 假设验证结果 | 第57页 |
3.7.2 主要讨论 | 第57-59页 |
3.7.3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 第61-69页 |
4.1 个人层面 | 第61-63页 |
4.1.1 心理策略:PMA而不是NMA | 第61-62页 |
4.1.2 行为策略:预防为主,缓解为辅 | 第62-63页 |
4.2 组织层面 | 第63-66页 |
4.2.1 人职匹配,合理调配警力 | 第63-64页 |
4.2.2 落实公务员分类制度改革 | 第64页 |
4.2.3 推进聘任制的应用 | 第64-65页 |
4.2.4 政府部门引入EAP计划 | 第65-66页 |
4.3 社会层面 | 第66-69页 |
4.3.1 情感支持:亲朋好友的关爱与理解 | 第66-67页 |
4.3.2 职业归属感支持:传播职业正能量 | 第67页 |
4.3.3 群众支持:群防群治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