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固体力学论文--结构力学论文

基于附加挠度的宽翼缘开口薄壁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剪力滞的基本概念第12-13页
    1.3 剪力滞效应研究方法第13-18页
        1.3.1 解析法第13-15页
        1.3.2 数值解法第15-17页
        1.3.3 模型试验法第17-18页
    1.4 基于附加挠度的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负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第19-20页
    1.6 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第20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基于附加挠度的宽翼缘工字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第22-4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传统工字型梁剪力滞理论的缺陷第22-24页
    2.3 基于附加挠度的剪力滞理论第24-30页
        2.3.1 基本假定第24页
        2.3.2 翼缘板纵向位移函数第24页
        2.3.3 工字梁总势能泛函第24-26页
        2.3.4 工字梁控制微分方程第26-28页
        2.3.5 工字梁附加挠度解析解及纵向正应力第28-29页
        2.3.6 工字梁的剪力滞系数第29-30页
    2.4 工字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一维离散有限元法第30-33页
    2.5 算例分析第33-38页
        2.5.1 宽翼缘工字梁的响应量第33-35页
        2.5.2 宽翼缘工字梁的剪力滞系数第35-36页
        2.5.3 宽翼缘工字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因数第36-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基于附加挠度的宽翼缘T梁、双T梁的剪力滞效应分析第40-55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基本假定第40页
    3.3 宽翼缘T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能量变分法第40-42页
    3.4 宽翼缘双T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能量变分法第42-44页
    3.5 算例分析第44-49页
        3.5.1 宽翼缘T梁的响应量分析第44-47页
        3.5.2 宽翼缘双T梁的相应量分析第47-49页
    3.6 宽翼缘T梁、双T梁的剪力滞系数第49-50页
    3.7 宽翼缘T梁、双T梁的敏感性分析第50-54页
        3.7.1 宽翼缘T梁的敏感性分析第50-52页
        3.7.2 宽翼缘双T梁的敏感性分析第52-54页
    3.8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正负剪力滞效应的判别方法第55-72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传统正负剪力滞判别方法第55-57页
    4.3 基于附加挠度的正负剪力滞判别法第57-59页
        4.3.1 基本理论第57-59页
        4.3.2 优点第59页
    4.4 几种常见结构的正负剪力滞效应第59-65页
        4.4.1 宽翼缘工字型正负剪力滞效应第59-62页
        4.4.2 宽翼缘T梁的正负剪力滞效应第62-64页
        4.4.3 宽翼缘双T梁的正负剪力滞效应第64-65页
    4.5 正负剪力滞效应区间的影响因数第65-71页
        4.5.1 宽翼缘工字梁的影响因数第65-68页
        4.5.2 宽翼缘T梁的影响因数第68-69页
        4.5.3 宽翼缘双T梁的影响因数第69-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基于弹性模量缩减法分析剪力滞对工字梁极限承载力影响第72-82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弹性模量缩减法第72-76页
        5.2.1 基本假定第72页
        5.2.2 广义屈服准则第72-73页
        5.2.3 单元承载比第73页
        5.2.4 基准承载比第73-74页
        5.2.5 弹性模量缩减策略第74-75页
        5.2.6 弹性模量缩减法流程图第75-76页
    5.3 考虑剪力滞效应时工字梁极限承载力第76-77页
    5.4 算例分析第77-78页
    5.5 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8-80页
        5.5.1 宽跨比的影响第78-79页
        5.5.2 宽高比的影响第79页
        5.5.3 翼板腹板厚度的影响第79-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邱绪奎与鲁证公司期货经纪合同纠纷案评析
下一篇:何宁诉宁夏银祥公司、新银迪公司人格否认案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