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劳动关系论文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企业劳资关系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1 劳资关系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劳资关系评价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3 劳资关系契合共生理论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 研究对象界定第18-20页
        1.3.1 劳资关系第18-19页
        1.3.2 劳资冲突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劳资关系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第23-32页
    2.1 理论基础第23-28页
        2.1.1 共生理论第23-25页
        2.1.2 社会交换理论第25-26页
        2.1.3 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第26-28页
    2.2 劳资关系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第28-32页
        2.2.1 劳资关系的共生单元第29页
        2.2.2 劳资关系的共生环境第29页
        2.2.3 劳资关系的共生模式第29-30页
        2.2.4 劳资关系的共生能量第30-31页
        2.2.5 劳资关系的共生界面第31-32页
第3章 劳资关系实现共生的可行性分析第32-38页
    3.1 劳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位的界定第32页
    3.2 劳资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的选择第32-33页
    3.3 劳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机制的建立第33-34页
        3.3.1 利益共享机制第33页
        3.3.2 利益协调机制第33页
        3.3.3 劳资关系一体化机制第33-34页
    3.4 劳资关系共生的博弈模型的构建第34-38页
        3.4.1 模型构建第34页
        3.4.2 模型策略分析第34-38页
第4章 共生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第38-57页
    4.1 共生视角下劳资关系的特征第38-39页
    4.2 共生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9-41页
        4.2.1 资源因素第39页
        4.2.2 约束条件第39-41页
    4.3 研究假设与劳资关系共生概念模型的形成第41-46页
        4.3.1 研究假设第41-45页
        4.3.2 劳资关系共生概念模型的形成第45-46页
    4.4 影响共生劳资关系的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6-57页
        4.4.1 研究设计第46-47页
        4.4.2 样本统计描述第47-50页
        4.4.3 数据处理第50-51页
        4.4.4 回归分析的结果第51-53页
        4.4.5 聚类分析的结果第53-54页
        4.4.6 交互分析的结果第54-57页
第5章 实现共生劳资关系的对策与建议第57-63页
    5.1 基于政府及工会层面的建议第57-59页
        5.1.1 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第57-58页
        5.1.2 工会建设与舆论监督第58页
        5.1.3 完善劳动关系法制与社会保障建设第58-59页
    5.2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第59-61页
        5.2.1 企业加强劳资沟通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第59-60页
        5.2.2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第60-61页
    5.3 基于员工层面的建议第61-63页
        5.3.1 劳动者敢于维权斗争并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第61页
        5.3.2 劳资纠纷处理者公平处理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73页
附录B 劳资关系调查问卷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拉的褐色披肩》的文学文体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英美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叙利亚难民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