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1页 |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 | 第20页 |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1.3 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 | 第21页 |
2.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及资源转型研究的新进展 | 第21-22页 |
2.2.1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新进展 | 第21-22页 |
2.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进展 | 第22页 |
2.3 可持续发展新进展 | 第22-25页 |
3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33页 |
3.1 甘肃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30页 |
3.1.1 甘肃省自然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3.1.2 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30页 |
3.2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第30-33页 |
3.2.1 甘肃省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与发展模式 | 第30-31页 |
3.2.2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 第31-33页 |
4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33-48页 |
4.1 基于F-AHP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33-42页 |
4.1.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4-36页 |
4.1.3 评价指标的释义及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1.4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37-42页 |
4.2 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度诊断 | 第42-48页 |
4.2.1 障碍度诊断原理 | 第42-43页 |
4.2.2 障碍度的计算 | 第43-45页 |
4.2.3 结论 | 第45-48页 |
5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 第48-59页 |
5.1 市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48-55页 |
5.1.1 甘肃省各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分布分位图 | 第48-50页 |
5.1.2 甘肃省各市循环经济差异的Moran散点图 | 第50-53页 |
5.1.3 甘肃省各市循环经济差异的LISA集群图 | 第53-55页 |
5.2 典型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分析 | 第55-59页 |
5.2.1 典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5.2.2 典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综合分析 | 第56-59页 |
6、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对策建议 | 第59-65页 |
6.1 完善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与法规 | 第59页 |
6.2 完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 | 第59-63页 |
6.3 强化区域循环经济关联模式 | 第63-64页 |
6.4 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