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RT-LAB的主动配电网数字仿真平台开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主动配电网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内外主动配电网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主动配电网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主动配电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其应用第15-19页
        1.3.1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络的影响第15-16页
        1.3.2 主动配电网及储能电源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第16-19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2章 配电网负荷建模理论及储能应用研究第22-30页
    2.1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综合负荷建模第22-25页
        2.1.1 负荷建模的必要性第22页
        2.1.2 建模方法的选择第22-23页
        2.1.3 系统辨识方法第23-24页
        2.1.4 含储能电源的配网综合负荷建模第24-25页
    2.2 储能系统在平抑风电出力波动中的应用第25-27页
        2.2.1 单一储能系统平抑风电出力波动第25-26页
        2.2.2 混合储能系统平抑风电出力波动第26-27页
    2.3 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频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数字仿真平台的设计第30-40页
    3.1 软件开发流程与方法第30-31页
        3.1.1 软件开发流程第30-31页
        3.1.2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第31页
    3.2 平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第31-34页
        3.2.1 设计思路第31-32页
        3.2.2 需求分析第32-33页
        3.2.3 构建原则第33页
        3.2.4 系统结构第33-34页
    3.3 前台用户界面的设计第34-36页
        3.3.1 平台登录模块的设计第34-35页
        3.3.2 平台主界面模块的设计第35页
        3.3.3 元件建模与系统建模模块的设计第35页
        3.3.4 仿真实验模块的设计第35页
        3.3.5 辨识建模模块的设计第35页
        3.3.6 储能应用模块的设计第35-36页
    3.4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第36-39页
        3.4.1 辨识建模模块数据的设计第36-37页
        3.4.2 储能应用模块数据的设计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数字仿真平台开发的方法研究与实现第40-57页
    4.1 基于RT-LAB的仿真技术第40-44页
        4.1.1 RT-LAB仿真平台简介及特点第40-42页
        4.1.2 RT-LAB仿真开发流程第42-44页
    4.2 平台开发环境第44-45页
        4.2.1 MATLAB GUIDE开发工具第44-45页
        4.2.2 Visual Studio.NET 2005开发环境第45页
    4.3 S函数自定义模块技术第45-51页
        4.3.1 S函数模块及其运作机理第45-47页
        4.3.2 仿真数据实时显示模块第47-50页
        4.3.3 基波正序分量及功率提取模块第50-51页
    4.4 自定义元件库的建立与扩充第51-52页
    4.5 访问数据的设计与实现第52-56页
        4.5.1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第52页
        4.5.2 MATLAB与数据库通信的设计与实现第52-55页
        4.5.3 Visual Studio 2005与数据库通信的设计与实现第55-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数字仿真平台的应用检验第57-72页
    5.1 平台的登陆与账户管理界面第57-59页
        5.1.1 用户登录界面第57-58页
        5.1.2 账户管理界面第58-59页
    5.2 元件建模第59-61页
    5.3 系统建模第61-62页
    5.4 仿真实验第62-63页
    5.5 辨识建模界面第63-68页
        5.5.1 实测实验数据建模界面第64-65页
        5.5.2 仿真实验数据建模界面第65-68页
    5.6 储能应用界面第68-71页
        5.6.1 功率跟踪界面第68页
        5.6.2 平抑波动界面第68-70页
        5.6.3 参与调频界面第70-71页
    5.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第72-73页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第80-81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基于成都市5所高校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