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21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第12-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研究趋势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和主要创新点第18-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3.3 难点第19-20页
        1.3.4 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习近平生态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思想来源第21-29页
    2.1 生态、生态文明与生态思想第21-22页
    2.2 习近平生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第22-24页
        2.2.1 对西方国家生态危机的反思第22页
        2.2.2 对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第22-23页
        2.2.3 生态建设实践经验总结需要第23页
        2.2.4 建设美丽“中国梦”目标需要第23-24页
    2.3 习近平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24-29页
        2.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第24-25页
        2.3.2 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中的生态思想第25-26页
        2.3.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第26-27页
        2.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第27-29页
第3章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9-33页
    3.1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萌芽期(1969-1982)第29-30页
    3.2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形成期(1982-1993)第30页
    3.3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发展期(1993-2012)第30-32页
    3.4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深化期(2012至今)第32-33页
第4章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特征第33-39页
    4.1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第33-36页
        4.1.1 人与人、自然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33页
        4.1.2 体现最普惠民生与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第33-34页
        4.1.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第34-35页
        4.1.4 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的生态法治观第35-36页
        4.1.5 须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第36页
    4.2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科学特征第36-39页
        4.2.1 鲜明的时代特性第36-37页
        4.2.2 科学的创新特征第37-38页
        4.2.3 协调的整体特性第38-39页
第5章 习近平生态思想旳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第39-45页
    5.1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理论贡献第39-41页
        5.1.1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39页
        5.1.2 深化了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识第39-40页
        5.1.3 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生态领域的执政理念第40-41页
        5.1.4 提供了实现美丽中国“中国梦”的指南第41页
    5.2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实践启示第41-45页
        5.2.1 增强生态意识,构建良好生态文化环境第41-42页
        5.2.2 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第42-43页
        5.2.3 健全生态法制,完善生态法律制度环境第43-44页
        5.2.4 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互利共赢生态局面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AW传感器的无源无线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RT-LAB的主动配电网数字仿真平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