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类型论文--介子论文

B_c介子衰变过程中ρ-ω混合对CP破缺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2页
第2章 B物理及微扰QCD第12-27页
    2.1 低能有效理论和算符乘积展开第12-16页
        2.1.1 算符乘积展开的基本思想第13-15页
        2.1.2 算符乘积展开第15-16页
    2.2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方法第16-18页
        2.2.1 简单因子化方法第17页
        2.2.2 QCD因子化方法第17-18页
        2.2.3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第18页
    2.3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第18-24页
        2.3.1 微扰因子化方法基本思想第19-20页
        2.3.2 横动量TK第20-21页
        2.3.3 Sudakov因子第21-22页
        2.3.4 阈值求和第22-23页
        2.3.5 小结第23-24页
    2.4 强子波函数第24-26页
        2.4.1 重赝标介子波函数第24-25页
        2.4.2 轻赝标介子波函数第25-26页
        2.4.3 矢量介子波函数第26页
        2.4.4 小结第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ρ-ω混合第27-41页
    3.1 矢量介子为主的模型第27-29页
    3.2 ρ-ω 混合机制第29-37页
    3.3 ρ-ω混合对e~+e~-→Π~+Π~-过程的贡献第37-38页
    3.4 ρ-ω混合参数的确定第38-41页
第4章 用pQCD方法研究B_c~+→D_(s)~+ρ~0(ω)衰变过程第41-49页
    4.1 B_c~+→D~+P的解析计算过程第41-47页
    4.2 B_c~+→D_(s)~+ρ~0(ω)的衰变振幅第47-48页
    4.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B_c~+→D_(s)~+ρ~0(ω)→D_(s)~+Π~+Π~-衰变过程中CP破缺第49-64页
    5.1 有效哈密顿量第49-50页
    5.2 b→d和b→s跃迁弱衰变过程中的CP破缺第50-56页
        5.2.1 基本框架第50-53页
        5.2.2 计算过程第53-56页
    5.3 光锥分布振幅和输入参数第56-60页
        5.3.1 光锥分布振幅波函数第56-58页
        5.3.2 输入参数第58-60页
    5.4 数值结果和误差分析第60-63页
        5.4.1 数值结果第60-63页
        5.4.2 误差分析第63页
    5.5 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A Sudakov因子第73-76页
附录B Wilson系数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花卉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电视媒介的农业信息传播研究--以湖北垄上频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