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灌水与施氮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2 灌水与施氮对作物水氮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3 灌水与施氮对土壤氮素迁移累积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4 灌水与施氮对土壤氮素损失途径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5 DSSAT模型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27-36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7-28页 |
2.2 试验区气象条件 | 第28-29页 |
2.3 试验区初始土壤性质 | 第29-30页 |
2.3.1 试验区土壤质地 | 第29-30页 |
2.3.2 试验区初始土壤养分含量 | 第30页 |
2.4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5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1-36页 |
2.6.1 春玉米生育指标和生理生理指标 | 第31-32页 |
2.6.2 土壤观测指标 | 第32-34页 |
2.6.3 田间淋溶水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6.4 田间土壤氨挥发的测定 | 第34-35页 |
2.6.5 作物田间管理 | 第35-36页 |
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 第36-53页 |
3.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LAI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3.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气孔导度及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3.6 讨论与小结 | 第49-53页 |
3.6.1 讨论 | 第49-51页 |
3.6.2 小结 | 第51-53页 |
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3-66页 |
4.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62-66页 |
4.5.1 讨论 | 第62-64页 |
4.5.2 小结 | 第64-66页 |
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主要无机氮迁移累积的影响 | 第66-85页 |
5.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O_3~--N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66-74页 |
5.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O_3~--N量分数的影响 | 第66-71页 |
5.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NO_3~--N累积量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74-80页 |
5.2.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量分数的影响 | 第74-78页 |
5.2.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中NH_4~+-N累积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地下0-100 cm土层内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 第80-83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83-85页 |
5.4.1 讨论 | 第83-84页 |
5.4.2 小结 | 第84-85页 |
6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淋溶水中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85-94页 |
6.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不同土层内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 第85-89页 |
6.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0-4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6.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40-8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6.1.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80-120 cm土层淋溶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6.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硝态氮淋溶损失量的影响 | 第89-91页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91-94页 |
6.3.1 讨论 | 第91-92页 |
6.3.2 小结 | 第92-94页 |
7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第94-103页 |
7.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94-97页 |
7.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施入基肥后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7.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追肥后田间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95-97页 |
7.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氨挥发损失率的影响 | 第97-100页 |
7.3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3页 |
7.3.1 讨论 | 第100-101页 |
7.3.2 小结 | 第101-103页 |
8 基于DSSAT-CERES-Maize模型的河套灌区春玉米水氮运筹模式研究 | 第103-122页 |
8.1 DSSAT-CERES-Maize模型简介 | 第103页 |
8.2 DSSAT-CERES-Maize模型数据库组建 | 第103-106页 |
8.2.1 气象数据 | 第103-105页 |
8.2.2 田间土壤数据 | 第105页 |
8.2.3 田间管理数据 | 第105页 |
8.2.4 作物品种参数 | 第105-106页 |
8.3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 | 第106-110页 |
8.3.1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 第106-107页 |
8.3.2 DSSAT—CERES-Maize模型的误差检验指标 | 第107-108页 |
8.3.3 DSSAT—CERES-Maize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第108-110页 |
8.4 DSSAT—CERES-Maize模型验证 | 第110-115页 |
8.4.1 对春玉米物候期、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110-112页 |
8.4.2 对土壤水分含量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112-113页 |
8.4.3 对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LAI动态变化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113-115页 |
8.5 DSSAT-CE RES-Maize模型对最优水氮运筹模式的筛选 | 第115-118页 |
8.5.1 春玉米可获得籽粒产量对施氮量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8.5.2 春玉米可获得籽粒产量对灌水定额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8.6 讨论与小结 | 第118-122页 |
8.6.1 讨论 | 第118-120页 |
8.6.2 小结 | 第120-122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8页 |
9.1 结论 | 第122-126页 |
9.1.1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生理生育指标的影响 | 第122页 |
9.1.2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子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9.1.3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土壤主要无机氮迁移累积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9.1.4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农田淋溶水中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124页 |
9.1.5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9.1.6 DSSAT-CERES-Maize模型对河套灌区水氮运筹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 第125-126页 |
9.2 展望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