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 时代召唤 | 第9-10页 |
(二) 咨阅承鉴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 民国时期 | 第11页 |
(二) 美术人才 | 第11-12页 |
(三) 美术人才培养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20页 |
(一) 对美育及美术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对中国美术革新论争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对留学潮与美术学校、社团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四) 对三大美术人才培养聚集地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五) 对代表性美术人才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一) 创新点 | 第23-24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25-35页 |
一、矛盾交织、政局动荡 | 第26-28页 |
二、经济转型、财政困窘 | 第28-29页 |
三、思想解放,学术争鸣 | 第29-35页 |
(一) 新思想、新思潮的激荡 | 第29-32页 |
(二) 新西洋对旧传统的冲击 | 第32-33页 |
(三) 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守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历史溯源 | 第35-43页 |
一、中国古代美术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 | 第35-40页 |
(一) 隋唐以前的美术人才培养 | 第35-37页 |
(二) 隋唐时期的美术人才培养 | 第37-38页 |
(三) 宋元时期的美术人才培养 | 第38页 |
(四) 明代至清代中期的美术人才的培养 | 第38-39页 |
(五) 清末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转型 | 第39-40页 |
二、中国传统美术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及局限 | 第40-43页 |
(一) 中国传统美术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 | 第40-41页 |
(二) 中国传统美术人才培养的历史局限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与目标驱动 | 第43-50页 |
一、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理念引领 | 第43-47页 |
(一) “复古为更新” | 第43-44页 |
(二) “美育代宗教” | 第44-45页 |
(三) “师法造化,追求真理” | 第45-46页 |
(四) “艺为救国,调和中西” | 第46-47页 |
二、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驱动 | 第47-50页 |
(一) “授以技能,陶冶品行” | 第47-48页 |
(二) “培养专才,促进美育” | 第48页 |
(三) “创作、教育”双才并举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 | 第50-92页 |
一、厚基础,精专业的纵向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50-55页 |
(一) 初、中级培养体系的“厚基础” | 第50-53页 |
(二) 高级培养体系的“精专业” | 第53-55页 |
二、私立与公立并举办学体系的形成 | 第55-60页 |
(一) 私立代表院校 | 第55-57页 |
(二) 公立代表院校 | 第57-60页 |
三、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互补体制的结合 | 第60-63页 |
(一) 社会美术教育 | 第60-62页 |
(二) 家庭美术教育 | 第62-63页 |
四、民国时期美术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 | 第63-92页 |
(一) 领袖治教,领导群伦 | 第63-73页 |
(二) 名师执教,唯才是举 | 第73-80页 |
(三) 以日为师,师法欧美 | 第80-83页 |
(四) 敦聘灵活,交流互通 | 第83-88页 |
(五) 甄选师资,规范管理 | 第88-92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92-111页 |
一、以上海美专为观测点的课程体系 | 第93-104页 |
(一) 实利主义到纯美术 | 第94-98页 |
(二) 以写生实践为主体 | 第98-100页 |
(三) 课程结构融贯中西 | 第100-104页 |
二、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观测点的课程体系 | 第104-111页 |
(一) 五育并举,差异课程 | 第105-106页 |
(二) 打通壁垒,兼顾中西 | 第106-108页 |
(三) 厚重基础,涵养创新 | 第108-109页 |
(四) 技理并重,素养通识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 第111-119页 |
一、吸收与借鉴相结合 | 第111-114页 |
(一) 西方体系“引进来” | 第111-112页 |
(二) 中国学人“走出去” | 第112-114页 |
二、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 第114-116页 |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第115页 |
(二) “中保精髓,西学中荣” | 第115页 |
(三) 弘扬传统,继承国粹 | 第115-116页 |
三、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 | 第116-119页 |
(一) 学术社团活动 | 第117页 |
(二) 专业展览 | 第117-118页 |
(三) 学术刊物、出版物、重要学术文章等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119-134页 |
一、民国时期美术人才培养的经验 | 第119-128页 |
(一) 政策保障,美术教育地位政府关注 | 第119-121页 |
(二) 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 | 第121-125页 |
(三) 院校主导,多种培养形式互补共存 | 第125页 |
(四) 通专结合,中西课程体系兼收并蓄 | 第125-126页 |
(五) 模式灵活,科学培养专业特色鲜明 | 第126页 |
(六) 人才济济,师资队伍建设兼容并包 | 第126-128页 |
二、民国时期的美术人才培养的教训 | 第128-130页 |
三、对中国当代美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130-134页 |
(一) 培养体系完善健全 | 第130-131页 |
(二) 教学内容融贯中西 | 第131-132页 |
(三) 学术自由激励创新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9页 |
后记 | 第149-15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