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清代“家人求索”罪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2页
    1.1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2 "家人求索"律之沿革第12-22页
    2.1 罪名的界定第12-13页
    2.2 "家人求索"罪的嬗变第13-17页
        2.2.1 唐代以前的司法实践第13-14页
        2.2.2 唐代的法律规定第14-15页
        2.2.3 唐代以后罪名的变化第15-17页
    2.3 清代"家人求索"罪的法律规定第17-22页
        2.3.1 律文内容的变化第17-18页
        2.3.2 清代的例与成案第18-22页
3 "家人求索"律之犯罪构成分析第22-34页
    3.1 犯罪主体第22-25页
        3.1.1 监临官家人第22-24页
        3.1.2 知情官吏第24页
        3.1.3 执事大臣第24-25页
    3.2 犯罪客体第25-27页
        3.2.1 治理官吏秩序第25-26页
        3.2.2 国家经济管理秩序第26页
        3.2.3 社会管理秩序第26-27页
    3.3 犯罪主观方面第27页
        3.3.1 "挟势"的主观故意第27页
        3.3.2 "纵容"的主观故意第27页
    3.4 犯罪客观方面第27-31页
        3.4.1 行为表现的分析第27-28页
        3.4.2 行为的界定第28-31页
    3.5 量刑情节第31-34页
        3.5.1 因事、非因事第31页
        3.5.2 知情、不知第31-32页
        3.5.3 有禄、无禄第32-34页
4 "家人求索"罪的法律责任第34-40页
    4.1 刑事责任及例解第34-37页
        4.1.1 门丁长随诈赃第35页
        4.1.2 高级官员家人勒索第35-37页
    4.2 行政处罚的内容第37-38页
        4.2.1 附过、革职第37页
        4.2.2 没官第37-38页
    4.3 民事处罚的内容第38-40页
        4.3.1 返还第38页
        4.3.2 赔偿第38-40页
5 清代"家人求索"罪的历史影响第40-44页
    5.1 清代"家人求索"律的价值第40-41页
    5.2 清代"家人求索律"的缺陷第41-42页
    5.3 清代"家人求索"罪对于现行刑法的借鉴意义第42-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皮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甘肃环县中小学皮影课堂为例
下一篇:观物见心:多元语境下的当代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