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外学者的相关论述 | 第16-17页 |
1.2.3 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2.1.3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 第22-24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的相关论述 | 第22-23页 |
2.2.2 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23-24页 |
2.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第24-27页 |
2.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3.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第27-32页 |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机遇 | 第27-28页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第27-28页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28页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28-29页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9-30页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 第30-32页 |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 第30页 |
3.3.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关联 | 第30-32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32-37页 |
4.1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 第32-33页 |
4.1.1 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了解还很欠缺 | 第32页 |
4.1.2 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 | 第32-33页 |
4.1.3 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还不高 | 第33页 |
4.2 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 | 第33-34页 |
4.2.1 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 第33页 |
4.2.2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 第33-34页 |
4.3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不合理 | 第34-35页 |
4.3.1 生活方式的不合理 | 第34页 |
4.3.2 消费方式的不合理 | 第34-35页 |
4.4 生态技术发展滞后 | 第35-36页 |
4.4.1 生态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 第35页 |
4.4.2 我国企业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 | 第35-36页 |
4.5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有待加强 | 第36-37页 |
4.5.1 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 | 第36页 |
4.5.2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存在欠缺 | 第36-37页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 第37-44页 |
5.1 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37-38页 |
5.1.1 加强对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 第37页 |
5.1.2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 | 第37-38页 |
5.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8-39页 |
5.2.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38页 |
5.2.2 优化经济结构 | 第38-39页 |
5.2.3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 第39页 |
5.3 推行合理的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模式 | 第39-40页 |
5.3.1 转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5.3.2 树立公众绿色消费理念,转变传统消费模式 | 第40页 |
5.4 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技术 | 第40-42页 |
5.4.1 大力推进生态技术创新 | 第40-41页 |
5.4.2 政府要为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 第41页 |
5.4.3 企业加强生态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第41-42页 |
5.5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42-44页 |
5.5.1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5.5.2 健全政府绿色考评体系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