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科学哲学 | 第10-11页 |
(二) 列宁科学哲学思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列宁科学哲学思想发展脉络 | 第12-20页 |
一、列宁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概述 | 第12-14页 |
(一) 从工业革命到世界大战的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二) 从物理学危机到马赫主义的科技背景 | 第13页 |
(三) 从进化论思想到修正主义的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二、列宁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对马赫主义思潮的批判 | 第14-17页 |
(一) 对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哲学反思: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第14-15页 |
(二) 对马赫主义科学观中思维经济原则的批判 | 第15-16页 |
(三) 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到哲学的物质定义 | 第16-17页 |
三、列宁科学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 第17-20页 |
(一) 列宁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科学观的倒置 | 第17-18页 |
(二) 列宁对黑格尔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 第18页 |
(三) 列宁对黑格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的评价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列宁科学哲学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 第20-28页 |
一、列宁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 第20-22页 |
(一) 对科学方法本质的认识:方法工具论 | 第20页 |
(二) 对观察法与抽象法客观性的认识 | 第20-21页 |
(三) 对逻辑思维方法的认识 | 第21-22页 |
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 | 第21页 |
2、归纳和类比的联系 | 第21-22页 |
二、列宁的科学观 | 第22-25页 |
(一)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 第22-24页 |
1、对科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科学的宗旨就是对宇宙的真实写真 | 第22页 |
2、对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 | 第22-24页 |
3、对科学的成果的认识 | 第24页 |
(二) 对科学进步的认识:全俄电气化计划 | 第24-25页 |
(三)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认识 | 第25页 |
三、列宁科学哲学思想的特点 | 第25-28页 |
(一) 具有时代性特点 | 第25-26页 |
(二) 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特点 | 第26页 |
(三) 具有指导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发展的实践性特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列宁科学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28-32页 |
一、对我国科学体制建设的启示 | 第28-29页 |
(一) 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的启示 | 第28页 |
(二) 重视科技主体以促科技发展的借鉴 | 第28-29页 |
(三) 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 第29页 |
二、对科学哲学学科发展的作用 | 第29-30页 |
三、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一、取得的成果与创新点 | 第32页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32页 |
三、对将来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