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偏差的原因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机制的研究 | 第16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20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8页 |
1.4.2 创新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1.1 精准扶贫 | 第20-21页 |
2.1.2 农村低保对象 | 第21页 |
2.1.3 准家计调查法 | 第21-2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公平和效率理论 | 第24页 |
2.2.3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山西省宁武县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现状及问题 | 第26-37页 |
3.1 宁武县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现状 | 第26-29页 |
3.1.1 农村低保政策的保障对象 | 第26页 |
3.1.2 农村低保政策的保障标准 | 第26-27页 |
3.1.3 农村低保对象确认的程序 | 第27-28页 |
3.1.4 低保对象复核监督机制 | 第28-29页 |
3.2 样本选择 | 第29-30页 |
3.2.1 选择依据 | 第29-30页 |
3.2.2 样本概述 | 第30页 |
3.3 宁武县农村低保对象认定过程中的问题 | 第30-36页 |
3.3.1 对低保政策认知不足 | 第30-32页 |
3.3.2 操作程序不规范 | 第32-33页 |
3.3.3 监管审核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3.3.4 认定标准单一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准家计调查法提高农村低保瞄准率 | 第37-47页 |
4.1 准家计调查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44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1.2 指标选择 | 第37-38页 |
4.1.3 指标标准化 | 第38-42页 |
4.1.4 权重设置 | 第42-44页 |
4.2 应用准家计调查法评估瞄准现状 | 第44-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完善山西省宁武县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的对策 | 第47-52页 |
5.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农户对农村低保政策的认知度 | 第47-48页 |
5.2 完善低保对象认定程序,消除不合规现象 | 第48页 |
5.3 加强部门配合,完善低保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网络体系 | 第48-49页 |
5.4 健全农村低保制度的监督评估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 第49-50页 |
5.5 加强社会道德和文化建设,实现主动退保 | 第50-51页 |
5.6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1、结论 | 第52页 |
2、展望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
附录1 关于农户对于低保制度了解情况的问卷 | 第53-54页 |
附录2 关于准家计指标体系的问卷 | 第54-56页 |
附录3 对基层干部的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4 表2.1宁武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情况入户调查表 | 第57-58页 |
附录5 表3.1宁武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复核审查表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