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第一章 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1 乳房炎的分类 | 第12页 |
1.2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第12-13页 |
1.3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 第13-14页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3页 |
1.3.2 无乳链球菌 | 第13页 |
1.3.3 停乳链球菌 | 第13页 |
1.3.4 大肠埃希菌 | 第13-14页 |
1.4 葡萄球菌性乳房炎 | 第14-15页 |
1.4.1 葡萄球菌分类与分型 | 第14-15页 |
1.4.2 葡萄球菌菌落形态 | 第15页 |
1.4.3 葡萄球菌培养特性 | 第15页 |
1.4.4 葡萄球菌生化特性 | 第15页 |
1.4.5 葡萄球菌抗原结构 | 第15页 |
1.5 葡萄球菌的致病因子 | 第15-17页 |
1.5.1 毒性休克综合重量毒素Ⅰ | 第15-16页 |
1.5.2 葡萄球菌溶血素 | 第16页 |
1.5.3 杀白细胞素 | 第16页 |
1.5.4 肠毒素 | 第16页 |
1.5.5 表皮溶解毒素 | 第16页 |
1.5.6 透明质酸酶 | 第16页 |
1.5.7 脂酶 | 第16-17页 |
1.6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 第17-18页 |
1.6.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种类 | 第17页 |
1.6.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7-18页 |
1.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临床上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第18-19页 |
1.7.1 对 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 | 第18页 |
1.7.2 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 | 第18页 |
1.7.3 对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 第18页 |
1.7.4 对大环内脂类的耐药机制 | 第18-19页 |
1.8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诊断 | 第19页 |
1.8.1 直接涂片镜检 | 第19页 |
1.8.2 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19页 |
1.8.3 16 S rDNA鉴定 | 第19页 |
1.9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 | 第19-20页 |
1.9.1 搞好环境和牛体卫生 | 第19页 |
1.9.2 日粮合理 | 第19页 |
1.9.3 规范挤奶操作 | 第19-20页 |
1.9.4 定期检查 | 第20页 |
1.9.5 干奶期预防 | 第20页 |
1.9.6 药物预防 | 第20页 |
1.9.7 药物治疗原则 | 第20页 |
1.10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38页 |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 第21-2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本及菌株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2.2.2 生化鉴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 | 第23-25页 |
2.3.1 形态学检查 | 第23页 |
2.3.2 生化鉴定 | 第23-24页 |
2.2.3 16 S rDNA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27-38页 |
3.1 材料 | 第27-28页 |
3.1.1 菌种来源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27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3.2 方法 | 第28-30页 |
3.2.1 药敏试验 | 第28页 |
3.2.2 引物 | 第28-29页 |
3.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29-30页 |
3.3 结果 | 第30-36页 |
3.3.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0-32页 |
3.3.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32-36页 |
3.4 讨论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