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6-28页 |
1.1 PCP的性质污染特性及其修复技术 | 第17-20页 |
1.1.1 PCP及其它氯酚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1.2 PCP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 第17-19页 |
1.1.3 有机氯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1.2 厌氧条件下有机氯的还原脱氯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1.2.1 有机氯生物还原脱氯机制 | 第20-21页 |
1.2.2 PCP生物还原脱氯中间产物与途径 | 第21-22页 |
1.2.3 厌氧条件下影响PCP生物还原转化的因素 | 第22-24页 |
1.2.3.1 电子供体 | 第22-23页 |
1.2.3.2 电子受体 | 第23页 |
1.2.3.3 其他环境条件 | 第23-24页 |
1.3 土壤中典型的氧化还原过程对氯代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 第24-26页 |
1.3.1 铁还原作用 | 第24-25页 |
1.3.2 硫还原作用 | 第25页 |
1.3.3 产甲烷作用 | 第25-26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产甲烷条件下不同电子供体对PCP还原转化的影响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2.1 供试土壤 | 第29-30页 |
2.2.2 试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2.2.4 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2.3.1 pH和Eh的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2.3.2 CH_4和CO_2的变化趋势 | 第34-37页 |
2.3.3 Fe(Ⅱ)和SO_4~(2-)的变化趋势 | 第37-38页 |
2.3.4 PCP的还原转化 | 第38-40页 |
2.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 | 第40-43页 |
2.3.6 PCP残留浓度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3 硫酸盐还原条件下不同电子供体对PCP还原转化的影响 | 第45-58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46页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3.2.4 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3.1 pH和Eh的变化趋势 | 第47-49页 |
3.3.2 CH_4和CO_2的变化趋势 | 第49-51页 |
3.3.3 Fe(Ⅱ)和SO_4~(2-)的变化趋势 | 第51-52页 |
3.3.4 PCP的还原转化 | 第52-53页 |
3.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 | 第53-56页 |
3.3.6 PCP残留浓度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4 产甲烷过程对PCP还原转化的影响 | 第58-71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59页 |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4.2.4 测定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4.3.1 pH和Eh的变化趋势 | 第60-62页 |
4.3.2 CH_4和CO_2的变化趋势 | 第62-64页 |
4.3.3 Fe(Ⅱ)的变化趋势 | 第64-65页 |
4.3.4 PCP的还原转化 | 第65-67页 |
4.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 | 第67-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1-76页 |
5.1 结论 | 第71-74页 |
5.1.1 产甲烷条件下,不同电子供体对PCP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71-72页 |
5.1.2 硫酸盐还原条件下,不同电子供体对PCP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72-73页 |
5.1.3 产甲烷过程对PCP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4-7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