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9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介导的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 | 第19-51页 |
第一节 TiO_2:Yb,Ho,F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19-31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1.1 试剂 | 第19页 |
1.2 仪器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1 TiO_2:Yb,Ho,F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0页 |
2.1.1 前体溶胶的制备 | 第20页 |
2.1.2 水热反应 | 第20页 |
2.1.3 煅烧反应 | 第20页 |
2.2 TiO_2:Yb,Ho,F最佳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2.2.1 HF加入量的确定 | 第20页 |
2.2.2 稀土离子投料比的确定 | 第20-21页 |
2.2.3 水热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21页 |
2.2.4 煅烧温度的确定 | 第21页 |
2.3 TiO_2:Yb,Ho,F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1-22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1页 |
2.3.2 X射线衍射 | 第21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1-22页 |
2.3.4 上转换荧光光谱 | 第22页 |
2.4 TiO_2:Yb,Ho,F在近红外光产生活性氧能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1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TiO_2:Yb,Ho,F浓度的关系 | 第22页 |
2.4.2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光照功率的关系 | 第22-23页 |
2.4.3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光照时间的关系 | 第2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3.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3页 |
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3-24页 |
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4-25页 |
3.4 不同因素对TiO_2:Yb,Ho,F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25-28页 |
3.4.1 F-浓度与TiO_2:Yb,Ho,F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关系 | 第25-26页 |
3.4.2 稀土离子浓度与TiO_2:Yb,Ho,F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关系 | 第26页 |
3.4.3 水热温度与TiO_2:Yb,Ho,F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关系 | 第26-28页 |
3.5 不同因素对TiO_2:Yb,Ho,F在近红外光产生活性氧能力的影响 | 第28-30页 |
3.5.1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TiO_2:Yb,Ho,F浓度的关系 | 第28页 |
3.5.2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光照功率的关系 | 第28-29页 |
3.5.3 活性氧的产生量与光照时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4 本节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纳米体系TiO_2:Yb,Ho,F-β-CD/DTX@HA的构建 | 第31-51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1.1 试剂 | 第31页 |
1.2 仪器 | 第31-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2.1 TiO_2:Yb,Ho,F纳米粒子的氨基化 | 第32页 |
2.2 β-环糊精的羧基化 | 第32页 |
2.3 TiO_2:Yb,Ho,F-β-CD的制备 | 第32页 |
2.4 TiO_2:Yb,Ho,F-β-CD/DTX@HA的制备 | 第32-33页 |
2.5 TiO_2:Yb,Ho,F-β-CD@HA制备工艺的考察 | 第33页 |
2.5.1 PEI浓度确定 | 第33页 |
2.5.2 TiO_2:Yb,Ho,F-NH2和cit-CD投料比确定 | 第33页 |
2.5.3 TiO_2:Yb,Ho,F-β-CD和HA投料比确定 | 第33页 |
2.6 TiO_2:Yb,Ho,F-β-CD@HA的表征 | 第33-34页 |
2.6.1 TiO_2:Yb,Ho,F-β-CD@HA形态的考察 | 第33-34页 |
2.6.2 TiO_2:Yb,Ho,F-β-CD@HA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4页 |
2.6.3 修饰前后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4页 |
2.7 TiO_2:Yb,Ho,F-β-CD@HA上转换发光性质的测定 | 第34页 |
2.8 TiO_2:Yb,Ho,F-β-CD@HA核磁成像能力的测定 | 第34页 |
2.9 TiO_2:Yb,Ho,F-β-CD@HA在近红外光产生活性氧能力的测定 | 第34-35页 |
2.10 稳定性考察 | 第35页 |
2.11 纳米体系中D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2.11.1 DTX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5页 |
2.11.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5页 |
2.11.3 专属性实验 | 第35页 |
2.11.4 DTX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5-36页 |
2.11.5 准确度试验 | 第36页 |
2.11.6 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2.12 TiO_2:Yb,Ho,F-β-CD/DTX@HA载药率的测定 | 第36页 |
2.13 TiO_2:Yb,Ho,F-β-CD/DTX@HA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36-38页 |
2.13.1 模拟体内释放介质的选择和配制 | 第36-37页 |
2.13.2 透析方法的选择和透析袋的预处理 | 第37页 |
2.13.3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13.4 酶降解实验 | 第37-38页 |
2.14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3.1 TiO_2:Yb,Ho,F-β-CD@HA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8-40页 |
3.1.1 PEI浓度确定 | 第39页 |
3.1.2 TiO_2:Yb,Ho,F-NH2和cit-CD投料比的确定 | 第39-40页 |
3.1.3 TiO_2:Yb,Ho,F-β-CD和HA投料比的确定 | 第40页 |
3.2 TiO_2:Yb,Ho,F-β-CD/DTX@HA的表征 | 第40-43页 |
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0-41页 |
3.2.2 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 | 第41页 |
3.2.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3页 |
3.3 TiO_2:Yb,Ho,F-β-CD@HA上转换发光性质的测定 | 第43页 |
3.4 TiO_2:Yb,Ho,F-β-CD@HA核磁成像能力的测定 | 第43-44页 |
3.5 TiO_2:Yb,Ho,F-β-CD@HA在近红外光产生活性氧能力的测定 | 第44-45页 |
3.6 稳定性实验 | 第45页 |
3.7 纳米体系中D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5-48页 |
3.7.1 DTX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5-46页 |
3.7.2 专属性实验 | 第46页 |
3.7.3 DTX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47页 |
3.7.4 准确度试验 | 第47页 |
3.7.5 精密度试验 | 第47-48页 |
3.7.6 投料比对载药率的影响 | 第48页 |
3.8 TiO_2:Yb,Ho,F-β-CD/DTX@HA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48-50页 |
4 本节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纳米体系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1-63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51-53页 |
1.1 试剂 | 第51-52页 |
1.2 仪器 | 第52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53页 |
2.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3-55页 |
2.2.1 MTT法 | 第53-54页 |
2.2.2 空白载体TiO_2:Yb,Ho,F-β-CD@HA的体外毒性实验 | 第54页 |
2.2.3 TiO_2:Yb,Ho,F-β-CD@HA对MCF-7 的光毒性实验 | 第54页 |
2.2.4 TiO_2:Yb,Ho,F-β-CD/DTX@HA对MCF-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 MCF-7 细胞对TiO_2:Yb,Ho,F-β-CD@HA的摄取 | 第55页 |
2.3.1 TiO_2:Yb,Ho,F-β-CD/FITC@HA的制备 | 第55页 |
2.3.2 MCF-7 细胞对TiO_2:Yb,Ho,F-β-CD@HA的摄取 | 第55页 |
2.4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 第55-56页 |
2.4.1 定性检测活性氧 | 第56页 |
2.4.2 定量检测活性氧 | 第56页 |
2.5 细胞凋亡实验 | 第56-57页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3.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9页 |
3.1.1 空白载体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8页 |
3.1.2 TiO_2:Yb,Ho,F-β-CD@HA的光毒性实验 | 第58页 |
3.1.3 TiO_2:Yb,Ho,F-β-CD/DTX@HA制剂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3.2 MCF-7 细胞对TiO_2:Yb,Ho,F-β-CD@HA的摄取 | 第59-60页 |
3.3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 第60-61页 |
3.4 细胞凋亡实验 | 第61-6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纳米体系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3-77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63-64页 |
1.1 试剂 | 第63页 |
1.2 仪器 | 第63-64页 |
1.3 动物和细胞 | 第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2.1 S180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 | 第64页 |
2.2 纳米制剂TiO_2:Yb,Ho,F-β-CD/DTX@HA体内药效实验 | 第64-65页 |
2.3 生物样品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5-66页 |
2.3.1 色谱条件 | 第65页 |
2.3.2 生物样品的处理 | 第65页 |
2.3.3 方法专属性 | 第65-66页 |
2.3.4 标准曲线 | 第66页 |
2.3.5 回收率 | 第66页 |
2.3.6 精密度试验 | 第66页 |
2.3.7 稳定性 | 第66页 |
2.4 纳米制剂TiO_2:Yb,Ho,F-β-CD/DTX@HA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66-67页 |
2.5 上转换荧光成像及磁共振成像 | 第67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3.1 纳米制剂TiO_2:Yb,Ho,F-β-CD/DTX@HA抑瘤效果的评价 | 第67-71页 |
3.1.1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体重的变化 | 第67-69页 |
3.1.2 HE染色 | 第69-71页 |
3.2 纳米制剂TiO_2:Yb,Ho,F-β-CD/DTX@HA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71-74页 |
3.2.1 专属性 | 第71页 |
3.2.2 标准曲线 | 第71-72页 |
3.2.3 回收率 | 第72页 |
3.2.4 精密度 | 第72页 |
3.2.5 稳定性 | 第72-73页 |
3.2.6 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73-74页 |
3.3 上转换荧光成像及磁共振成像 | 第74-7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