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9-2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 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6-4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2.1.1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6-30页 |
2.1.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 第30-33页 |
2.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 第33-36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36-46页 |
2.2.1 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43页 |
2.2.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综述 | 第43-44页 |
2.2.3 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第44-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测度和差异分析 | 第47-77页 |
3.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效率方面 | 第48-68页 |
3.1.1 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本文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50页 |
3.1.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测度与分解模型 | 第50-54页 |
3.1.3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54-57页 |
3.1.4 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时间演化路径 | 第57-60页 |
3.1.5 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分布 | 第60-66页 |
3.1.6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 | 第66-68页 |
3.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业绩方面 | 第68-75页 |
3.2.1 地区经济发展业绩的时间演化与空间格局 | 第70-74页 |
3.2.2 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与业绩方面变动趋势的初步比较 | 第74-7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中国市场化指标体系及其时空分析 | 第77-105页 |
4.1 市场化及市场化程度的内涵 | 第77-81页 |
4.1.1 市场化的内涵 | 第77页 |
4.1.2 市场化程度的内涵界定 | 第77-78页 |
4.1.3 市场化程度的测度体系研究 | 第78-81页 |
4.2 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1-89页 |
4.2.1 数据来源、量值确定和口径调整 | 第83-84页 |
4.2.2 市场化指数的计算 | 第84-89页 |
4.3 市场化程度的时间演变分析 | 第89-92页 |
4.4 市场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92-96页 |
4.5 我国代表性经济带的市场化进程比较分析—以东北为例 | 第96-103页 |
4.5.1 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背景 | 第96-99页 |
4.5.2 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指数差距 | 第99-101页 |
4.5.3 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机制差距 | 第101-102页 |
4.5.4 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的政策含义 | 第102-10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市场化进程的地区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 第105-146页 |
5.1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05-112页 |
5.1.1 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 | 第106-107页 |
5.1.2 地区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因素 | 第107-112页 |
5.2 市场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模型 | 第112-116页 |
5.2.1 前提假设 | 第112-113页 |
5.2.2 代理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13-115页 |
5.2.3 模型构建 | 第115-116页 |
5.3 市场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省际分析 | 第116-133页 |
5.3.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116-117页 |
5.3.2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 第117-123页 |
5.3.3 市场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面板门槛效应检验 | 第123-129页 |
5.3.4 整体样本及分阶段经济增长核算 | 第129-133页 |
5.4 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板块比较分析 | 第133-143页 |
5.4.1 各经济板块分组检验及增长核算 | 第134-138页 |
5.4.2 各经济板块间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的比较 | 第138-1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3-146页 |
6 推进市场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46-155页 |
6.1 推进政府主体参与市场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46-150页 |
6.1.1 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6.1.2 健全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第148-150页 |
6.2 推进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50-152页 |
6.2.1 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 第150-151页 |
6.2.2 加大非国有经济扶持力度 | 第151-152页 |
6.3 推进个人主体参与市场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52-155页 |
6.3.1 完善劳动者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 | 第152-153页 |
6.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53-1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5-160页 |
7.1.1 地区经济发展绩效方面 | 第155-156页 |
7.1.2 我国市场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面 | 第156-157页 |
7.1.3 市场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方面 | 第157-16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0-162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2-163页 |
附录 | 第163-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0页 |
后记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