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第一章 作物基因的挖掘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 基于遗传作图和图位克隆的基因挖掘 | 第12-13页 |
2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基因发掘 | 第13-14页 |
3 基于等位基因变异的基因挖掘 | 第14页 |
4 基于基因表达的基因挖掘 | 第14页 |
5 基于突变体的基因挖掘 | 第14-15页 |
6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基因发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作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耐盐机理 | 第16-19页 |
2.1 离子区隔化 | 第17页 |
2.2 渗透调节 | 第17-18页 |
2.3 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 | 第18页 |
2.4 改变代谢途径 | 第18页 |
2.5 调控钾离子运输系统 | 第18页 |
2.6 调控水通道蛋白 | 第18页 |
2.7 改变光合作用途径 | 第18-19页 |
3 植物耐盐育种的研究 | 第19-20页 |
3.1 通过常规方法选育耐盐品种 | 第19页 |
3.2 利用现有植物品种进行耐盐性筛选 | 第19页 |
3.3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造新的耐盐品种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水稻耐盐性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 盐胁迫对水稻的生理效应 | 第20-21页 |
2 水稻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 | 第21页 |
3 水稻的耐盐机理 | 第21页 |
4 提高水稻耐盐性的途径 | 第21-24页 |
4.1 加强水稻耐盐基因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定位、克隆研究 | 第21-22页 |
4.2 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及创新 | 第22页 |
4.3 加强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6-52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水稻花粉的转基因体系研究 | 第2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1.1.2 菌株、生化试剂与载体 | 第26-27页 |
1.1.3 PCR引物 | 第2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1.2.1 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GhMAC3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 第27-31页 |
1.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备制 | 第31页 |
1.2.3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1-32页 |
1.2.4 农杆菌的菌落PCR检测 | 第32页 |
1.2.5 农杆菌转化液的制备 | 第32页 |
1.2.6 水稻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2页 |
1.2.7 T0代转基因水稻种子抗性的筛选 | 第32-33页 |
1.2.8 水稻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1.2.9 转基因水稻的目的基因的PCR鉴定 | 第34页 |
1.2.10 Hpt基因的PCR鉴定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2.1 GhMAC3基因的克隆 | 第35页 |
2.2 入门载体pDONR221-GhMAC3的构建 | 第35-36页 |
2.3 植物表达载体pMDC83-GhMAC3的构建 | 第36-37页 |
2.4 植物表达载体pMDC83-GhMAC3的农杆菌转化 | 第37页 |
2.5 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 第37-38页 |
2.6 转基因水稻潮霉素抗性鉴定 | 第38-39页 |
2.7 转基因水稻的目的基因的PCR鉴定 | 第39-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大米草耐盐基因在BY-2细胞中的鉴定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1.1.2 菌株、生化试剂与载体 | 第44页 |
1.1.3 PCR引物 | 第44-45页 |
1.1.4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4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1.2.1 烟草悬浮细胞系BY-2的培养 | 第45页 |
1.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5页 |
1.2.3 烟草悬浮细胞系BY-2的活体转化与抗性筛选 | 第45-46页 |
1.2.4 转化细胞系的分子检测 | 第46-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2.1 烟草BY-2细胞的培养 | 第48页 |
2.2 转基因BY-2细胞的耐盐筛选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 | 第52-54页 |
创新点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