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工业环境污染梯度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第13页
        1.3.1 研究假说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论文结构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数据来源第15页
    1.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6.1 可能的创新第15页
        1.6.2 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6-22页
    2.1 理论基础第16-18页
        2.1.1 负外部性理论第16页
        2.1.2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第16-17页
        2.1.3 比较优势理论第17页
        2.1.4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第17-18页
        2.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18页
        2.1.6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第18页
    2.2 文献综述第18-22页
        2.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8-20页
        2.2.2 国内研究状况第20-22页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第22-30页
    3.1 概念界定第22-23页
        3.1.1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第22-23页
        3.1.2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概念界定第23页
    3.2 理论分析第23-30页
        3.2.1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异同第23-24页
        3.2.2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分类第24-25页
        3.2.3 环境容量制约理论第25-26页
        3.2.4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原因分析第26页
        3.2.5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供求关系行为分析第26-27页
        3.2.6 污染转移实现的途径第27页
        3.2.7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分析第27-28页
        3.2.8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后果第28-30页
4 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状况第30-38页
    4.1 东部中部西部工业产值与污染状况第30-34页
        4.1.1 东部地区工业产值与污染状况第30-31页
        4.1.2 中部地区工业产值与污染状况第31-32页
        4.1.3 西部地区工业产值与污染状况第32-33页
        4.1.4 东部中部西部三类污染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第33-34页
    4.2 三类污染工业的东部中部西部结构状况第34-35页
    4.3 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状况第35-38页
5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假说检验及影响因素研究第38-48页
    5.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第38-40页
        5.1.1 某地区污染状况总趋势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第38页
        5.1.2 招商引资额与环境污染关系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第38-39页
        5.1.3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第39-40页
    5.2 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第40-45页
        5.2.1 某地区污染状况总趋势的显著性检验第40-43页
        5.2.2 招商引资额与环境污染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第43-44页
        5.2.3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4-45页
    5.3 小结第45-48页
6 环境污染梯度转移案例研究第48-54页
    6.1 腾格里工业园区简介第48-49页
    6.2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第49页
    6.3 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介绍第49-51页
    6.4 环境污染事件第51页
    6.5 污染后果影响第51-52页
        6.5.1 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第51-52页
        6.5.2 大气污染第52页
    6.6 问题分析第52-54页
        6.6.1 盲目招商,监管缺失第52页
        6.6.2 过度看重GDP政绩考核第52-54页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54-58页
    7.1 研究结论第54-55页
    7.2 政策建议第55-58页
        7.2.1 实施战略环评,加强污染密集型产业管制第55页
        7.2.2 加强监管,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第55页
        7.2.3 切实落实"三同时"制度第55-56页
        7.2.4 制定合适的环境准入措施和环境处罚措施第56页
        7.2.5 加强控制污染转移的能力建设第56页
        7.2.6 经济发展要与当地环境容量相适应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生新品种的技术经济分析
下一篇: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的农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