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1.1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评价 | 第15页 |
1.1.2 景观格局 | 第15-16页 |
1.1.3 城市通风道 | 第16页 |
1.1.4 生态廊道 | 第16-17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2 城市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城市通风道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4 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1.1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规划概况 | 第21页 |
2.1.2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现状 | 第21页 |
2.1.3 相关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3.1 景观格局指数 | 第23-25页 |
2.3.2 空气动力学特性指数 | 第25-26页 |
2.3.3 廊道判别系数 | 第2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景观格局评价 | 第27-43页 |
3.1 数据准备 | 第27-28页 |
3.2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整体景观格局评价 | 第28-34页 |
3.2.1 斑块构成分析 | 第28-29页 |
3.2.2 斑块面积等级分析 | 第29-31页 |
3.2.3 斑块破碎化程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4 斑块形状指数分析 | 第32-33页 |
3.2.5 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3.3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分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34-43页 |
3.3.1 不同分区用地的景观构成分析 | 第35-37页 |
3.3.2 不同分区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分析 | 第37-38页 |
3.3.3 不同分区用地的景观分维度指数分析 | 第38-39页 |
3.3.4 不同分区用地的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3.3.5 不同分区用地的景观结合度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南京市江苏软件园城市通风道优化规划 | 第43-75页 |
4.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4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2 城市通风道的定位研究 | 第44-51页 |
4.2.1 理论条件 | 第44-45页 |
4.2.2 空气引导通道定位 | 第45-51页 |
4.3 城市通风状况分析 | 第51-70页 |
4.3.1 气候基础状况 | 第51-55页 |
4.3.2 下垫面性质与城市气候功能 | 第55-57页 |
4.3.3 城市地域结构与通风状况 | 第57-70页 |
4.4 城市气候功能地图及优化策略 | 第70-73页 |
4.4.1 城市气候功能分区 | 第70-71页 |
4.4.2 分区优化策略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生态廊道优化规划 | 第75-85页 |
5.1 生态廊道选址 | 第75-81页 |
5.1.1 重要生境斑块与源地选择 | 第75页 |
5.1.2 不同用地类型的景观阻力分析 | 第75-76页 |
5.1.3 潜在生态廊道定位 | 第76-79页 |
5.1.4 生态廊道优化策略 | 第79-81页 |
5.2 基于本底调查的生态廊道和生物暂栖地优化策略 | 第81-85页 |
5.2.1 植物群落特征 | 第81-84页 |
5.2.2 生态廊道及暂栖地优化策略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9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85-86页 |
6.1.1 规划用地景观格局评价 | 第85页 |
6.1.2 规划通风状况评价 | 第85-86页 |
6.1.3 植物群落现状及潜力评价 | 第86页 |
6.2 优化建议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江苏软件园样地主要植物名录表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