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可编程逻辑控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2-15页 |
| 1.2.1 PLC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特点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PLC现状 | 第13页 |
| 1.2.3 国外微型PLC动态 | 第13-14页 |
| 1.2.4 PLC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2章 PLC的结构和原理 | 第17-23页 |
| 2.1 PLC的基本结构与体系架构 | 第17-20页 |
| 2.1.1 PLC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 2.1.2 PLC的体系架构 | 第18-19页 |
| 2.1.3 翻译型PLC与解释型PLC | 第19-20页 |
| 2.2 PLC的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2.2.1 PLC的状态迁移 | 第20-21页 |
| 2.2.2 PLC的工作方式 | 第21-2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基于STM32F103VCT6的微型PLC总体方案 | 第23-26页 |
| 3.1 微型PLC硬件设计方针 | 第23页 |
| 3.2 微型PLC硬件框架设计 | 第23-24页 |
| 3.3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 3.4 IEC 61131-3编程语言标准与上位机软件 | 第2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4章 微型PLC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26-55页 |
| 4.1 硬件规格制定 | 第26-28页 |
| 4.1.1 总体设计及应用规格 | 第26页 |
| 4.1.2 主要硬件功能定义 | 第26-28页 |
| 4.2 硬件各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第28-49页 |
| 4.2.1 电源模块电路详细设计 | 第28-32页 |
| 4.2.2 PLC微处理器的选择和其周边回路设计 | 第32-37页 |
| 4.2.3 数字量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 第37-41页 |
| 4.2.4 数字量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 第41-45页 |
| 4.2.5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 4.2.6 扩展接口及外设电路设计 | 第47-49页 |
| 4.3 整体布局与PCB设计 | 第49-54页 |
| 4.3.1 产品外观与整体布局设计 | 第49-51页 |
| 4.3.2 印制电路板(PCB)的布局布线 | 第51-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微型PLC的软件实现 | 第55-58页 |
| 5.1 IEC61131-3编程语言标准与软件模型 | 第55-56页 |
| 5.2 微型PLC的编程环境 | 第56-57页 |
| 5.3 编译下载和调试 | 第5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微型PLC的可靠性实验 | 第58-68页 |
| 6.1 静电放电抗扰度实验 | 第58-61页 |
| 6.1.1 静电放电实验目的与测试条件 | 第58页 |
| 6.1.2 静电放电测试标准 | 第58-59页 |
| 6.1.3 静电放电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6.1.4 静电放电实验架构 | 第60-61页 |
| 6.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实验 | 第61-64页 |
| 6.2.1 快速瞬变脉冲群实验布置 | 第61-62页 |
| 6.2.2 快速瞬变脉冲群实验标准 | 第62-64页 |
| 6.2.3 快速瞬变脉冲群实验结果记录 | 第64页 |
| 6.3 抗高能量浪涌实验 | 第64-65页 |
| 6.3.1 抗高能量浪涌实验目的 | 第64页 |
| 6.3.2 抗高能量浪涌实验标准 | 第64-65页 |
| 6.3.3 抗高能量浪涌实验条件与结果 | 第65页 |
| 6.4 射频传导抗扰度实验 | 第65-67页 |
| 6.4.1 射频传导抗扰度实验布置 | 第65-66页 |
| 6.4.2 射频传导抗扰度实验标准 | 第66-67页 |
| 6.4.3 射频传导抗扰度试验结果 | 第67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7.1 总结 | 第68-69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