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银子银行的定义、特征及发展 | 第13-21页 |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差别 | 第14-15页 |
2.2.1 资金来源的区别 | 第14页 |
2.2.2 业务复杂程度的区别 | 第14页 |
2.2.3 道德风险的区别 | 第14-15页 |
2.2.4 杠杆率使用的区别 | 第15页 |
2.2.5 监管力度的区别 | 第15页 |
2.3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 第15-17页 |
2.3.1 影子银行业务开展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 第16页 |
2.3.2 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 | 第16-17页 |
2.4 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17-21页 |
2.4.1 美国影子银子银行的发展 | 第17-19页 |
2.4.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 | 第21-34页 |
3.1 整体运行模式 | 第21-22页 |
3.2 银行理财产品模式 | 第22-25页 |
3.2.1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 | 第22-23页 |
3.2.2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市场简述 | 第23-24页 |
3.2.3 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 | 第24-25页 |
3.3 银信合作模式 | 第25-28页 |
3.3.1 信托受益权模式 | 第26-27页 |
3.3.2 过桥模式 | 第27-28页 |
3.4 委托贷款模式 | 第28-30页 |
3.4.1 传统委托贷款模式 | 第28-29页 |
3.4.2 创新型委托贷款模式 | 第29-30页 |
3.5 同业业务模式 | 第30-34页 |
3.5.1 买入反售金融资产模式 | 第32-34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 第34-45页 |
4.1 同业业务规模数量巨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 第34-36页 |
4.1.1 整体增长速度过快,数量庞大 | 第34-35页 |
4.1.2 同业业务比例过高,金融传染风险大 | 第35-36页 |
4.2 提高了整体的财务杠杆 | 第36-38页 |
4.3 存在资产转移规避会计准则使得报表反映不真实的风险 | 第38-39页 |
4.4 加大了期限错配的风险 | 第39-42页 |
4.5 同业业务过度开展使货币政策失灵 | 第42-43页 |
4.6 导致银行脱媒进一步加剧 | 第43-45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