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特色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20页 |
2.1.2 农村社区 | 第20-21页 |
2.1.3 社区参与 | 第21-22页 |
2.1.4 满意度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公共参与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5页 |
3 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农户满意度研究 | 第25-39页 |
3.1 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3.1.1 居民特征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1.2 经济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1.3 政治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1.4 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 第27页 |
3.2 研究区概况 | 第27-30页 |
3.2.1 区域乡村旅游概况 | 第27-30页 |
3.3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农户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 第30页 |
3.3.1 农户满意度的组成指标体系 | 第30页 |
3.3.2 影响农户参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 第30页 |
3.4 乡村旅游参与的满意度模型构建 | 第30-39页 |
3.4.1 问卷设计与前测分析 | 第31-32页 |
3.4.2 正式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3.4.3 数据质量分析 | 第33-37页 |
3.4.4 模型构建与提出假设 | 第37-39页 |
4 福州乡村旅游农户参与的满意度及差异研究 | 第39-49页 |
4.1 福州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感知与满意度评价 | 第39-42页 |
4.1.1 农户关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感知评价 | 第39页 |
4.1.2 农户对乡村旅游满意度的评价 | 第39-42页 |
4.2 福州乡村旅游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验证 | 第42-44页 |
4.2.1 影响因素和农户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4.2.2 影响因素与农户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43页 |
4.2.3 验证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3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农户感知及满意度差异 | 第44-49页 |
4.3.1 不同性别农户的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3.2 不同农户年龄的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4.3.3 农户不同收入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4.3.4 农户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5 提升农村社区中农户参与满意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 第49-53页 |
5.1 主要原则 | 第49页 |
5.1.1 公平公开原则 | 第49页 |
5.1.2 赋权原则 | 第49页 |
5.1.3 救困扶弱原则 | 第49页 |
5.2 主要措施 | 第49-53页 |
5.2.1 继续完善社区在农户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协助作用 | 第50页 |
5.2.2 合理评估社区现状,选择合理的经营模式 | 第50页 |
5.2.3 重视社区成员的技能提升与知识学习 | 第50-51页 |
5.2.4 保持经济效益的合理分配 | 第51页 |
5.2.5 维护农户的生存空间,改善社会环境秩序 | 第51页 |
5.2.6 加强标准化管理,建立管理标准体系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