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无讼”思想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 阎锡山生平简介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7页 |
一、阎锡山"无讼"思想的内容 | 第17-25页 |
(一) 明德教化实现无讼 | 第17-18页 |
1、推行村仁化的思想 | 第17-18页 |
2、崇尚礼让的思想 | 第18页 |
(二) 公道调解实现息讼 | 第18-21页 |
1、整顿息讼会的思想 | 第18-20页 |
2、提倡公道的思想 | 第20-21页 |
(三) 感化"土棍讼师"减少诉讼 | 第21-22页 |
(四) 明确权利归属减少讼争 | 第22-23页 |
(五) 普及法律知识实现守法避讼 | 第23-25页 |
二、阎锡山"无讼"思想的特点 | 第25-30页 |
(一) 具有明显的封建伦理性 | 第25-26页 |
(二) 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 | 第26页 |
(三) 情治为法治之本 | 第26-27页 |
(四) 具有浓重的专制与独裁色彩 | 第27-28页 |
(五) 中西法律思想相结合 | 第28-30页 |
三、阎锡山"无讼"思想的成因 | 第30-36页 |
(一) 思想基础 | 第30-31页 |
1、儒学教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2、西方思想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政治基础 | 第31-32页 |
(三) 经济基础 | 第32-34页 |
(四) 文化基础 | 第34-36页 |
四、阎锡山"无讼"思想的评价 | 第36-44页 |
(一) 追求秩序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 第36-37页 |
(二) 强调道德教化弥补法治的缺陷 | 第37-38页 |
(三) 利用调解模式缓解社会矛盾 | 第38-39页 |
(四) 注重运用"情理"的因素 | 第39-41页 |
(五) 强调无讼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 第41-42页 |
(六) 强调息讼忽视程序的重要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