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桉树焦枯病概述 | 第14-17页 |
·桉树焦枯病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页 |
·桉树焦枯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4-15页 |
·桉树焦枯病的病原研究 | 第15-16页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桉树焦枯病的防治现状 | 第17页 |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几种常见的分子检测技术简介 | 第18-21页 |
·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常规PCR和巢式PCR技术 | 第18-19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 | 第19-20页 |
·其他分子检测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21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基于ITS与factor 1-alpha序列桉树焦枯病菌的双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田间时效性检测 | 第22页 |
·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田间时效性检测 | 第22-23页 |
·一种快速检测桉树焦枯病菌(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的LAMP体系的建立与田间时效性检测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4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研究材料 | 第24-27页 |
·供试菌株 | 第24-25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5页 |
·DNA提取试剂及材料 | 第25-27页 |
·LAMP所需试剂 | 第27页 |
·试验设备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供试菌株的选择及菌丝体的培养 | 第27页 |
·供试菌株DNA提取 | 第27-28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28页 |
·供试菌ITS区PCR及测序检测 | 第28-29页 |
·基于ITS与factor 1-alpha序列的双重PCR体系的建立 | 第29-31页 |
·巢式PCR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LAMP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5-36页 |
·基于ITS与factor 1-alpha序列的双重PCR体系 | 第36-39页 |
·ITS区引物的特异性 | 第36页 |
·factor 1-alpha(tefl)区引物的特异性 | 第36-37页 |
·双重PCR引物的特异性 | 第37页 |
·双重PCR灵敏度检测 | 第37-38页 |
·野外田间时效性检测 | 第38-39页 |
·巢式PCR体系分析 | 第39-42页 |
·通用引物PCR扩增结果 | 第39页 |
·常规PCR特异性引物BT-S-1/BT-A-1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巢式PCR扩增反应结果 | 第40页 |
·常规PCR与巢式PCR灵敏度检测 | 第40-41页 |
·巢式PCR野外时效性检测 | 第41-42页 |
·LAMP体系分析 | 第42-48页 |
·Cylindrocladium属真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2-43页 |
·beta-tubulin gene区通用引物PCR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4页 |
·特异性反应结果的判断 | 第44-46页 |
·LAMP反应DNA敏感度 | 第46页 |
·LAMP野外田间时效 | 第46-4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8-53页 |
·建立桉树焦枯病菌快速分子检测的必要性 | 第48页 |
·基于ITS与factor 1-alpha序列双重PCR的优越性 | 第48-49页 |
·巢式PCR体系的高灵敏性 | 第49-50页 |
·LAMP体系的时效性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