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与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2章 财政教育理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 第15-22页 |
| ·财政教育理论 | 第15-18页 |
| ·国内财政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外财政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18-22页 |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9页 |
|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 第19-20页 |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0页 |
| ·瓦尔特的中心地理论 | 第20-22页 |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与投入 | 第22-32页 |
| ·京津冀地区教育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 ·京津冀地区教育投入现状 | 第23-26页 |
| ·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状况 | 第26-32页 |
| 第4章 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实证分析 | 第32-41页 |
|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实证过程 | 第34-39页 |
| ·2008年-2013年京津冀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级 | 第34-35页 |
| ·2008年-201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级 | 第35-37页 |
| ·京津冀地区2008年-2013年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 第37-39页 |
| ·实证结果 | 第39-41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实证结果评述 | 第40-41页 |
| 第5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绩效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 第41-48页 |
| ·模型设定 | 第41-43页 |
| ·Moran指数:集聚效应指标 | 第41-42页 |
| ·模型构造 | 第42-43页 |
| ·数据整理 | 第43页 |
| ·数据区域划分 | 第43页 |
|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 ·模型估计 | 第43-48页 |
| ·天津市教育发展的空间特征检验 | 第43-45页 |
|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模型构造 | 第45-48页 |
|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不足 | 第48-5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48-49页 |
|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 ·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 ·文章的不足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