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三桥湿地公园为例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内湿地景观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4-15页 |
| ·湿地公园的景观现状研究 | 第15页 |
|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 第15页 |
|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 第15页 |
| ·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三桥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资料研究 | 第15页 |
| ·案例研究分析 | 第15页 |
| ·案例实践规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3页 |
| ·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湿地的分类 | 第17-18页 |
| ·湿地公园的特征 | 第18-20页 |
| ·生态性 | 第18-19页 |
| ·地域性 | 第19页 |
| ·生物多样性 | 第19-20页 |
| ·城市湿地公园的价值 | 第20-21页 |
| ·经济效益 | 第20页 |
| ·美学价值 | 第20页 |
| ·科研和教育的价值 | 第20-21页 |
|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 | 第21-23页 |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 ·城市规划学理论 | 第21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游憩学理论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经典案例分析 | 第23-49页 |
| ·国外经典案例 | 第23页 |
| ·伦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第23-28页 |
| ·伦敦湿地公园设计概况 | 第23-24页 |
| ·伦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分析 | 第24-27页 |
| ·案例总结 | 第27-28页 |
|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 第28-33页 |
|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概况 | 第28-29页 |
| ·双溪布洛公园设计浅析 | 第29-33页 |
| ·新加坡双溪布络公园案例总结 | 第33页 |
| ·国外湿地公园案例经验总结 | 第33-34页 |
| ·总体规划角度 | 第33页 |
| ·公园设计角度 | 第33-34页 |
| ·公园管理角度 | 第34页 |
| ·国内经典案例分析 | 第34页 |
|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第34-38页 |
| ·项目概况 | 第34-35页 |
| ·西溪湿地公园的规划原则 | 第35页 |
| ·西溪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 第35-36页 |
| ·西溪湿地公园的专项规划 | 第36-38页 |
| ·西溪湿地公园案例特点 | 第38页 |
| ·香港湿地公园 | 第38-47页 |
| ·公园概况 | 第38-40页 |
| ·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念 | 第40页 |
| ·湿地公园的分区 | 第40-41页 |
| ·湿地公园景点分析 | 第41-43页 |
|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 第43-45页 |
| ·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国内外湿地开发和保护的成功经验比较 | 第47-49页 |
| ·共同点 | 第47-48页 |
| ·差异点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 第49-53页 |
| ·湿地公园规划基本原则 | 第49页 |
| ·保护优先原则 | 第49页 |
| ·生态恢复原则 | 第49页 |
| ·合理利用原则 | 第49页 |
| ·协调建设原则 | 第49页 |
| ·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 第49-51页 |
| ·湿地核心区 | 第50页 |
| ·景观展示区 | 第50页 |
| ·游览参观区 | 第50页 |
| ·综合管理区 | 第50-51页 |
| ·湿地公园的设计要素 | 第51-53页 |
| ·城市湿地道路的设计 | 第51页 |
| ·城市湿地建筑的设计 | 第51页 |
| ·城市湿地水体及驳岸设计 | 第51页 |
| ·城市湿地动植物的设计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规划实践分析 | 第53-83页 |
| ·项目概况 | 第53-57页 |
| ·地理位置 | 第53-54页 |
| ·周边交通 | 第54-55页 |
| ·自然资源 | 第55页 |
| ·景观资源分析 | 第55-56页 |
| ·景点资源 | 第56-57页 |
| ·人文、历史资源 | 第57页 |
| ·规划总则 | 第57-59页 |
| ·规划依据 | 第57页 |
| ·规划理念 | 第57-58页 |
| ·规划指导思想 | 第58页 |
| ·规划原则 | 第58-59页 |
| ·规划目标 | 第59页 |
| ·规划思路 | 第59-60页 |
| ·存在问题 | 第59页 |
| ·规划构思 | 第59-60页 |
| ·规划展开 | 第60页 |
| ·规划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 第60-63页 |
| ·总体规划布局 | 第60-61页 |
| ·功能分区规划 | 第61-63页 |
| ·规划内容 | 第63-73页 |
| ·生态修复与生境再造规划 | 第63-64页 |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64-65页 |
| ·竖向规划 | 第65-66页 |
| ·水流规划 | 第66-67页 |
| ·绿化规划 | 第67-69页 |
| ·建筑规划 | 第69-70页 |
| ·环保规划 | 第70-71页 |
| ·服务设施规划 | 第71-73页 |
| ·分区规划 | 第73-83页 |
| ·分区具体设计 | 第73-77页 |
| ·主要景点意向图 | 第77-83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83-85页 |
| ·理论研究 | 第83页 |
| ·实例研究 | 第83页 |
| ·实践意义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