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走向萧条: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日益衰落 | 第13页 |
·面临尴尬: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隐忧 | 第13-14页 |
·探索出路:功能转型及形态重构再思考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 第20-37页 |
·乡村公共空间界定 | 第20-28页 |
·公共空间界说 | 第20-23页 |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辨析 | 第23-25页 |
·与相似概念的辨别 | 第25-27页 |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规划研究范畴界定 | 第28页 |
·乡村公共空间分类及内涵 | 第28-32页 |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8-30页 |
·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特征 | 第30-32页 |
·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32-35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研究述评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三次功能转型及其形态重构 | 第37-49页 |
·苏南乡村及发展概述 | 第37-39页 |
·苏南乡村社会 | 第37页 |
·乡村发展简顾 | 第37-38页 |
·公共空间变迁的分段化 | 第38-39页 |
·建国前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49年前) | 第39-41页 |
·传统时期乡村社会简析 | 第39页 |
·素朴的乡村公共空间 | 第39-40页 |
·功能与形态关系及特征 | 第40-41页 |
·计划时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49-1976年) | 第41-42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时代背景 | 第41页 |
·乡村公共空间饱受钳制 | 第41-42页 |
·第一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第42页 |
·改革后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76-2006年) | 第42-45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 | 第42-43页 |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逐步走向衰败 | 第43-44页 |
·第二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第44-45页 |
·新时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2006年以来) | 第45-47页 |
·新时期社会发展新动态 | 第45页 |
·新公共空间再造隐忧 | 第45-46页 |
·第三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整体思路 | 第49-61页 |
·理论基础架构 | 第49-53页 |
·功能-形态互适 | 第49-50页 |
·空间自组织演化 | 第50-51页 |
·功能新陈代谢 | 第51页 |
·整体有机更新 | 第51-52页 |
·交往生活世界 | 第52-53页 |
·重构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乡土性原则 | 第54页 |
·适应性原则 | 第54-55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55页 |
·生活性原则 | 第55页 |
·基本价值目标 | 第55-59页 |
·塑造公共景观,环境优先 | 第55-56页 |
·注重功能复合,提升活力 | 第56-57页 |
·崇尚自由公正,以人为本 | 第57-59页 |
·培育交往机制,合理和睦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策略探讨 | 第61-72页 |
·乡土的真实性传承 | 第62-64页 |
·文化活动的延续 | 第63页 |
·制度活动的传承 | 第63页 |
·日常活动的再组织 | 第63-64页 |
·功能的适应性重组 | 第64-66页 |
·旧功能体剔除 | 第65页 |
·新功能体植入 | 第65页 |
·功能适宜性复合 | 第65-66页 |
·形态的多样性塑造 | 第66-68页 |
·功能诉求外化 | 第66页 |
·结构布局优化 | 第66-67页 |
·公共设施配套 | 第67-68页 |
·景观环境设计 | 第68页 |
·交往的生活化回归 | 第68-70页 |
·弥合裂痕 | 第68-69页 |
·描摹特质 | 第69页 |
·文化隐喻 | 第69-70页 |
·生活世界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苏州渔家村为例 | 第72-80页 |
·渔家村概况 | 第72-74页 |
·渔家村基本概况 | 第72-73页 |
·渔家村历史文化 | 第73-74页 |
·渔家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调查 | 第74-77页 |
·渔家村基本现状特征 | 第74-75页 |
·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75-77页 |
·渔家村公共空间复兴重构策略建议 | 第77-80页 |
·适应功能转型,创造活力 | 第77-78页 |
·多样形态重构,优化景观 | 第78页 |
·引导文化建设,延续乡土 | 第78-79页 |
·淡化市场行为,回归交往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研究创新 | 第81页 |
·研究不足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