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逻辑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共档案馆的基本理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一、关于公共性的探讨 | 第14-16页 |
二、公共档案馆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解读 | 第18-22页 |
一、公共档案馆公共性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的理论依据——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0页 |
三、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的动因分析 | 第20-21页 |
四、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的价值分析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 第23-29页 |
一、公共档案馆的性质和职能定位不准确 | 第23-25页 |
二、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服务目标缺失 | 第25-27页 |
三、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缺失的原因 | 第29-33页 |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9页 |
二、以局馆合一模式为代表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后 | 第29-31页 |
三、社会监督及参与“缺位” | 第31页 |
四、国家财政支持不力 | 第31-32页 |
五、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六、档案信息资源观薄弱 | 第33页 |
七、不注重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 第33页 |
八、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档案意识普遍不高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的对策分析 | 第34-50页 |
第一节 理念层面 | 第34-36页 |
一、立足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 第34-35页 |
二、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契机,强化开放意识 | 第35页 |
三、基于保密与开放博弈,维护公众信息获取权 | 第35-36页 |
四、肩负档案行业使命,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 第36页 |
第二节 制度层面 | 第36-42页 |
一、局馆分开,各司其职 | 第37页 |
二、规范财政投入制度 | 第37-39页 |
三、完善《档案法》,加强其与相关法规的衔接 | 第39-42页 |
四、建立档案工作社会监督制度 | 第42页 |
第三节 实践层面 | 第42-49页 |
一、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 第42-44页 |
二、完善人性化基础设施,延长开馆时间 | 第44-45页 |
三、开拓新型服务方式 | 第45-46页 |
四、加强公共关系建设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