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苏、朱《诗集传》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3页
第一章 成书背景及条件第13-24页
 第一节 创作背景第13-17页
  一、疑古思潮第13-15页
  二、理学思潮第15-17页
 第二节 成书条件第17-22页
  一、政治因素第17-20页
  二、文化因素第20-22页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二章 注释比较第24-43页
 第一节 注释体例第25-34页
  一、苏辙《诗集传》注释体例第26-28页
  二、朱熹《诗集传》注释体例第28-34页
 第二节 注释原则第34-42页
  一、苏辙的注释原则第34-36页
  二、朱熹的注释原则第36-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诗说比较第43-70页
 第一节 《诗序》问题第44-60页
  一、对《小序》观点第45-48页
  二、对《诗序》作者的探讨第48-50页
  三、攻《小序》的内容第50-60页
 第二节 诗旨的阐释第60-69页
  一、人伦关系的阐释第60-64页
  二、政治思想的阐释第64-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诗经》基本问题比较第70-99页
 一、二南说第70-72页
 二、“国风”次第考第72-74页
 三、“国风”命名考第74-77页
 四、风雅颂第77-80页
 五、“比兴”观第80-83页
 六、大小雅第83-84页
 七、笙诗说第84-86页
 八、正变说第86-89页
 九、孔子删诗说第89-91页
 十、诗篇命名第91-93页
 十一、“淫诗”观第93-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从《诗集传》比较两学派第99-114页
 一、两学派简介第99-103页
 二、从《诗集传》看两派观点第103-111页
 三、朱熹对“三苏”的批判与继承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结语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阳修《诗本义》新探
下一篇:明中叶六朝诗歌接受研究--以六朝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