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ARCT | 第8-13页 |
| 1. 引言 | 第13-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 ·货币政策及其内涵 | 第19-21页 |
| ·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 | 第21-23页 |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3-49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 ·货币政策非对称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 ·理论基础 | 第35-49页 |
| ·货币政策有效理论 | 第35-39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39-49页 |
| 3.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 | 第49-85页 |
| ·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49-56页 |
| ·银行最优行为 | 第49-53页 |
| ·企业的最优行为 | 第53-55页 |
|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作用机制分析 | 第55-56页 |
|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产业效应非对称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56-59页 |
|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分析 | 第59-62页 |
| ·实证研究 | 第62-85页 |
| ·计量模型与方法 | 第62-71页 |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71-72页 |
|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72-76页 |
| ·相关检验及实证结果 | 第76-85页 |
| 4. 货币政策商业信贷传导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 | 第85-109页 |
| ·商业信贷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85-88页 |
|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 第86-87页 |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87页 |
| ·市场势力因素 | 第87-88页 |
| ·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88-95页 |
| ·银行部门 | 第89-90页 |
| ·企业 | 第90页 |
| ·商业信贷 | 第90-92页 |
| ·货币政策 | 第92-95页 |
| ·商业信贷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影响分析 | 第95-98页 |
| ·我国商业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 第98-102页 |
| ·我国商业信贷的发展现状 | 第98-99页 |
| ·商业信贷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响应 | 第99-100页 |
| ·商业信贷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 ·实证研究 | 第102-109页 |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02页 |
|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102-104页 |
|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104-105页 |
| ·实证结果 | 第105-109页 |
| 5. 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 | 第109-127页 |
| ·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09-117页 |
| ·基本假设 | 第109-110页 |
| ·银行最优借款契约安排 | 第110-111页 |
| ·无系统风险下的企业家的选择 | 第111-113页 |
| ·系统风险下的契约安排 | 第113页 |
| ·企业最优化问题 | 第113-115页 |
| ·企业净资产与加速效应 | 第115-117页 |
| ·金融加速器效应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非对称的影响分析 | 第117-118页 |
| ·实证研究 | 第118-127页 |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19-120页 |
|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第120页 |
| ·基本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120-121页 |
| ·相关检验及实证结果 | 第121-127页 |
| 6. 关于货币政策产业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 | 第127-139页 |
| ·关于货币政策产业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 第127-132页 |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27-128页 |
|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第128-130页 |
| ·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 | 第130-132页 |
| ·政策建议 | 第132-139页 |
| ·健全金融市场组织基础,疏通信贷渠道传导功能 | 第133-135页 |
|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 第135页 |
| ·进一步扩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 第135-136页 |
| ·探索差异化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多层次监测指标体系 | 第136-138页 |
| ·加强与其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扩大调控范围 | 第138-139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39-143页 |
| ·结论 | 第139-140页 |
| ·展望 | 第140-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 索引 | 第151-153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