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下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简要概述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机理 | 第16-19页 |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 第16-17页 |
·低碳经济概念 | 第16页 |
·低碳经济的特点 | 第16-17页 |
·低碳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低碳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 | 第17页 |
·碳排放强度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发展变化的描述分析 | 第19-28页 |
·能源消费状况 | 第19-21页 |
·二氧化碳排放状况 | 第21-22页 |
·我国碳排放的估算方法 | 第21页 |
·我国碳排放量及其增长率的状况 | 第21-22页 |
·碳排放强度总体状况 | 第22-25页 |
·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 | 第22-23页 |
·我国碳排放强度估算 | 第23-25页 |
·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预测 | 第25-27页 |
·碳排放强度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25-26页 |
·ARIMA模型误差预测的过程 | 第26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8-40页 |
·碳排放强度的单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8页 |
·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8页 |
·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8页 |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9页 |
·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9页 |
·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9页 |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碳排放强度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 | 第30-34页 |
·基于VAR模型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VAR模型的设定以及检验分析 | 第31-32页 |
·碳排放强度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2-33页 |
·碳排放强度的方差分解 | 第33-34页 |
·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34-39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34页 |
·因子分析法的统计模型 | 第34页 |
·碳排放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因子分析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36-38页 |
·因子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研究 | 第40-45页 |
·碳排放强度的LMDI分析 | 第40-41页 |
·LMDI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1页 |
·LMDI分解因素对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1-43页 |
·省际层面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 | 第41-42页 |
·区域层面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 | 第42-43页 |
·我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碳-能源系数效应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43页 |
·能源强度效应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地区结构效应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与政府期望存在差距 | 第45页 |
·碳排放强度与多种因素有密切联系 | 第45页 |
·碳排放强度区域分解效应 | 第45-46页 |
·政策及建议 | 第46-48页 |
·加大碳减排的技术投入 | 第46页 |
·优化结构 | 第46页 |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第46-47页 |
·树立低碳意识和低碳消费 | 第47页 |
·对地区减排路径进行合理分类与指导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