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南朝梁中大同元年释慧影造像碑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Content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一、释慧影造像碑的著录和研究 | 第10-13页 |
1. 古文献记载 | 第10-11页 |
2. 有关著录 | 第11-12页 |
3. 论文论述 | 第12-13页 |
二、南朝造像研究 | 第13-15页 |
1. 南朝齐代 | 第13-14页 |
2. 南朝梁代 | 第14-15页 |
三、北朝造像研究 | 第15-17页 |
1. 北魏 | 第15页 |
2. 东、西魏 | 第15-16页 |
3. 北齐、北周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释慧影造像碑的特征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季崇建对释慧影造像碑特征的考察 | 第20页 |
第二节 对季崇建考察的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释慧影造像碑特征 | 第21-27页 |
一、背屏和布局 | 第21-23页 |
二、主尊 | 第23-25页 |
三、胁侍菩萨及弟子 | 第25-26页 |
四、台座 | 第26-27页 |
五、背面 | 第2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释慧影造像碑与南北朝晚期造像碑比较 | 第29-54页 |
第一节 南北朝晚期造像碑特点 | 第29-33页 |
1. 万佛寺背屏式佛坐像 | 第29-30页 |
2. 释迦佛石像 | 第30-31页 |
3. 仵文贤造像 | 第31-32页 |
4. 西魏佛碑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释慧影造像碑与南北朝晚期造像碑比较 | 第33-51页 |
一、背屏和布局 | 第33-35页 |
二、主尊 | 第35-42页 |
三、胁侍菩萨及弟子 | 第42-48页 |
四、台座 | 第48-50页 |
五、背面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释慧影造像碑风格的来源 | 第54-66页 |
第一节 南北朝早期造像碑特点 | 第54-55页 |
1. 法海造像 | 第54-55页 |
2. 释迦彩绘像 | 第55页 |
第二节 释慧影造像碑与南北朝早期造像碑比较 | 第55-64页 |
一、背屏和布局 | 第55-57页 |
二、主尊 | 第57-61页 |
三、胁侍菩萨 | 第61-62页 |
四、台座 | 第62-63页 |
五、背面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释慧影造像碑风格的流向 | 第66-80页 |
第一节 北朝晚期造像碑特点 | 第66-68页 |
1. 张瞰鬼碑 | 第66-67页 |
2. 陈海龙碑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释慧影造像碑与北朝晚期造像碑比较 | 第68-78页 |
一、背屏和布局 | 第68-69页 |
二、主尊 | 第69-73页 |
三、胁侍菩萨及弟子 | 第73-76页 |
四、台座 | 第76-78页 |
五、背面 | 第7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78-80页 |
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一、专著 | 第82-83页 |
二、期刊 | 第83-85页 |
三、学术论文 | 第85页 |
四、论文集 | 第85-87页 |
插图目录 | 第87-100页 |
后记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