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答辩制度的异化与重塑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7-28页 |
一、答辩基本法理 | 第17-19页 |
(一)基本内涵 | 第17页 |
(二)提交答辩状的意义 | 第17-19页 |
1. 实现当事人权利平等 | 第17-18页 |
2. 实现诉讼经济 | 第18页 |
3. 实现诉讼公正 | 第18-19页 |
二、我国相关规定及评述 | 第19-25页 |
(一)立法检讨 | 第19-20页 |
(二)现行答辩制度的弊端 7 | 第20-22页 |
1. 影响程序公正价值实现 | 第20页 |
2. 影响诉讼经济价值实现 | 第20-21页 |
3. 影响实体公正价值实现 | 第21页 |
4. 影响法官司法权的行使 | 第21页 |
5. 阻碍举证时限甚至集中审理制度的功能发挥 | 第21-22页 |
(三)现行规定形成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1. 职权主义色彩 | 第22页 |
2. 各诉讼阶段功能同质化 | 第22-23页 |
3. 辩论原则失范 | 第23-24页 |
4. 随时提出主义 | 第24-25页 |
三、提交答辩状行为的性质 | 第25-28页 |
(一)提交答辩状性质的主要学说 | 第25-27页 |
1. “权利说” | 第25页 |
2. “义务说” | 第25-26页 |
3. “责任说” | 第26页 |
4. “权利修正说” | 第26-27页 |
(二)结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答辩制度 | 第28-38页 |
一、德国答辩制度 | 第28-30页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 | 第28页 |
(二)逾时答辩的失权制裁 | 第28-29页 |
(三)诉讼促进义务 | 第29-30页 |
二、日本答辩制度 | 第30-31页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 | 第30页 |
(二)逾时答辩的相对失权规定 | 第30-31页 |
三、英国答辩制度 | 第31-32页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 | 第31页 |
(二)缺席判决 | 第31-32页 |
四、美国答辩制度 | 第32-33页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 | 第32页 |
(二)不应诉判决 | 第32-33页 |
五、移植域外答辩制度的考量因素 | 第33-38页 |
(一)程序推进方式 | 第34页 |
(二)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三)审理模式的转向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重塑我国答辩制度的考量因素 | 第38-48页 |
一、答辩失权的法理依据 | 第38-42页 |
(一)适时审判请求权 | 第39-40页 |
(二)诚实信用原则 | 第40-41页 |
(三)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平衡 | 第41-42页 |
二、答辩制度与相关制度 | 第42-48页 |
(一)答辩制度与诉答程序 | 第42-43页 |
1. 诉答程序概述 | 第42页 |
2. 诉答程序定位与答辩状内容设计 | 第42-43页 |
(二)答辩制度与法官释明权的行使 | 第43-44页 |
(三)答辩制度与证据制度 | 第44-46页 |
1. 答辩状提出期间与举证期限 | 第44-45页 |
2. 答辩失权与证据失权 | 第45-46页 |
(四)答辩失权与律师代理制度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重塑我国答辩制度的构想 | 第48-58页 |
一、答辩制度的总体构建 | 第48-52页 |
(一)答辩状提出的适当时期 | 第48-49页 |
(二)答辩状的内容 | 第49-51页 |
1. 否认 | 第49-50页 |
2. 抗辩 | 第50页 |
3. 承认原告的全部或部分主张 | 第50-51页 |
4. 举证的范围及种类 | 第51页 |
(三)答辩状的修改和补充 | 第51页 |
(四)被告答辩不作为的法律后果 | 第51-52页 |
二、失权审查 | 第52-56页 |
(一)失权审查程序 | 第52-53页 |
(二)失权审查要件 | 第53-55页 |
1. 审查对象——逾时提出的防御方法 | 第53页 |
2. 逾时提出 | 第53页 |
3. 诉讼迟延 | 第53-54页 |
4. 逾时提出与诉讼迟延的因果关系 | 第54页 |
5. 归责事由 | 第54-55页 |
(三)排除失权审查的情形 | 第55-56页 |
1. 人事诉讼等特殊争议案件 | 第55页 |
2. 适用失权显失公平的 | 第55-56页 |
(四)失权审查的救济 | 第56页 |
三、答辩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56-58页 |
(一)基本答辩制度 | 第56-57页 |
(二)证据规定中的配套规则 | 第57页 |
(三)诉讼费用 | 第57页 |
(四)失权制裁的救济 | 第57页 |
(五)开庭审理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