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山隧道与上覆涂山湖相互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概况 | 第13-20页 |
·南山隧道概况 | 第13-18页 |
·南山隧道简介 | 第13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3-15页 |
·工程水文条件 | 第15-18页 |
·涂山湖水库概况 | 第18页 |
·相互地理位置关系 | 第18-20页 |
第三章 FLAC软件及基本理论 | 第20-39页 |
·FLAC3D软件综述 | 第20-26页 |
·FLAC3D软件界面 | 第20-21页 |
·FLAC3D计算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FLAC3D求解过程及步骤 | 第22-25页 |
·FLAC3D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FLAC2D软件综述 | 第26-32页 |
·FLAC2D软件界面 | 第26页 |
·FLAC2D计算求解过程 | 第26-31页 |
·FLAC2D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渗流基本理论 | 第32-36页 |
·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 第32-33页 |
·达西定律适用范围 | 第33页 |
·岩土体渗透系数 | 第33-34页 |
·渗流场基本微分方程 | 第34-36页 |
·渗流场求解方法 | 第36页 |
·流固耦合问题简述 | 第36-38页 |
·流固耦合机理 | 第36-37页 |
·流固耦合问题求解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南山隧道开挖对上覆涂山湖影响分析 | 第39-61页 |
·涂山湖问题简述 | 第39-41页 |
·隧道开挖对地下水渗流影响 | 第41-52页 |
·影响机理 | 第41-42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2页 |
·初始地下水渗流场 | 第42-43页 |
·隧道开挖后(不考虑耦合效应) | 第43-48页 |
·隧道开挖后(考虑耦合效应)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涂山湖水体渗漏示踪试验[34] | 第52-56页 |
·试验准备与实施 | 第52-5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页 |
·南山隧道开挖对涂山湖影响评价 | 第56-58页 |
·涂山湖水体耗损量统计 | 第56-57页 |
·南山隧道出水量统计 | 第57-58页 |
·影响评价 | 第58页 |
·涂山湖渗漏整治措施建议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涂山湖渗漏对南山隧道影响数值分析 | 第61-100页 |
·隧内施工情况 | 第61-62页 |
·数值模型准备 | 第62-66页 |
·计算模型尺寸 | 第62-63页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63页 |
·模型材料参数 | 第63-64页 |
·初始应力场平衡 | 第64页 |
·荷载的释放 | 第64-66页 |
·不同数量渗漏通道模拟结果分析 | 第66-81页 |
·无渗漏通道情况 | 第66-70页 |
·存在一条渗漏通道 | 第70-73页 |
·存在两条渗漏通道 | 第73-76页 |
·存在三条渗漏通道 | 第76-80页 |
·结论分析 | 第80-81页 |
·渗漏通道不同渗透系数模拟结果 | 第81-91页 |
·渗透系数取 5×10-3m2/Pa-sec | 第81-84页 |
·渗透系数取 5×10-4m2/Pa-sec | 第84-87页 |
·渗透系数取 5×10-6m2/Pa-sec | 第87-91页 |
·结论分析 | 第91页 |
·穿越富水区注浆止水方案 | 第91-98页 |
·注浆堵水段的确定 | 第92页 |
·注浆方式 | 第92-93页 |
·注浆参数 | 第93-96页 |
·注浆工艺流程 | 第96-98页 |
·终止注浆条件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